第31章 忙碌的周严
接下来的三天,周严和杨春光都忙的团团转。
白天开着车在板桥镇看地,把一些适合的地块记下来,能找到联系人的,先接触一下。
在有可能拿下的地块中在选出大小在三十亩左右,不太引人注目的划为重点。
在第三天,当他们和一个防火板材厂的老板看地时,一辆桑塔纳停在不远处,一直到他们离开。
周严判断可能是镇政府的人听到了有人来买地的消息,所以和杨春光商量后,暂时停止活动,杨春光笑着说:“我们搞的像地下D一样,还要防止”特务“跟踪。”、
。。。。。。
歇下来,周严便开始写关于临海集团未来发展计划的建议书。这也是经过这段时间思考后,决定做的一件事。
要想真正搭上李青山这条船,借助临海集团这个平台,让自己进入体制内,真正重要的 ,还是要显示自己的才 能,其他的都只能算是辅助手段,
让别人觉得你有用,好用,甚至不可或缺,永远是职场中最稳定的成功途径。
每个集体中,处于上层的管理机构,都是斗争最复杂,最暴露人性的地方,其复杂程度一般与这个集体的规模成正比。
因为其中的利益足够大,而管理机构又只会是一小撮人,在很小的范围内争夺很大的利益,就别指望什么道德水准和自我修养了。
能起作用的,只有法律和来自更高层级管理机构的威慑。
所以普通人经常在看到一些处高位的人落马后被曝光出来的所作所为时,会觉得不可思议,会奇怪这样的人为何会如此愚蠢,如此肆无忌惮。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以为他们的日常是心系天下,但实际上,他们只会心系几个人。几个可以影响到自身欲望,利益的人。
跨越阶层很难,因为身处下层的人,需要努力,需要知识,需要情商,还需要不错的运气,而高阶层的人,往往只需要保持一点清醒就可以。
周严有信心自己的这份建议能得到李青山的认可。倒不单纯的因为这些建议是曾经的历史验证过,而是确信即将接任总裁的李青山,现在急需一个能让领导认可的“投名状”。
首先就是建议临海集团主动入股桂城地铁集团。桂城的第一条地铁线今年就要开工建设,这个从预立项到正式立项,到开工建设足足经历了十年的项目,可谓是一波三折,命运多舛。
直到现在,虽然地铁集团成立已经一年多,但除了中央拨付的百分之七十资金,其余需要地方自行负担的还没有解决。
包括临海集团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省属市属国企,都不愿意把巨额资金投入到这个很难盈利的公共设施项目上。
以此刻人们的眼光,是无法预见到日后,一条地铁线会对附近土地和房价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的。
地铁运营当然很难盈利,即使盈利,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但入股地铁集团,政府预先拨划的地铁沿线土地,就足够在不久的将来,让临海集团吃到饱。
事实上,国内绝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建设,在早期都是政府热情很高,企业避之不及的状况。所以一般都是拖到最后,由地方政府用财政来托底。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06年左右,得益于房价的飞涨,各地地铁集团才变成香饽饽。
主动入股地铁集团,相当于为江省和桂城市解了燃眉之急,无论对李青山个人还是整个临海集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现机会。
第二个建议是由临海集团主动提出兼并重组几家长期亏损的省属企业。包括建工集团,纺织集团,装饰工程集团。
这些单位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亏损早就资不抵债,但偏偏职工多,负担重,因为长期无法解决职工的工资,安置,已经发生过几次群体事件,一直是让省领导头痛的问题。
但这些企业又有着同一个现在还不被人重视的共同点---都有大量的土地资本。而且其中不乏黄金地段的闲置土地。
临海集团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极为充裕庞大的自有资金。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年历史的政策型窗口企业,靠着稳赚不赔的国家项目,早就积累起巨额财富。
但历任领导层,都是保守经营的思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按部就班的赚钱,按部就班的存在银行吃利息,按部就班的服从领导安排,把钱拿去给政府救急。。。。。。或者救穷。
单单历年被安排拆借给其他企业,结果无法收回,最后只能核销的呆坏账一度达到百亿的规模。
从这一点来说,临海集团就像地主家听话的傻儿子。自己不会花钱,就听父母的安排,把钱给不争气的其他兄弟用。
以至于直到周严重生前,临海集团依旧没有改制,虽然按照做大做强的精神,也兼并了纺织集团这些企业,但那已经是10年之后的事情,
这些单位最具有价值的土地,早被政府收回,临海集团除了得到一个江省规模最大国企的虚名,什么好处也没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