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第114章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探讨

  “陛下请出题!”

   孙元化三人眼中精光闪烁,脸上满是自信的表情。

   “第一,现在的火铳和鸟铳都是火绳点燃火药,缺陷你们都很清楚,如何改进?”

   众人听见第一个问题,皆是眉头紧皱,火绳枪从发明到现在两百多年了。

   填弹时间慢、发射频率低、准头差,射程近、下雨天受影响,这些缺陷一直没有改进。

   怎么可能就这么提问的功夫就能改进?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毕懋康眉头皱了皱:“陛下,臣最近在研究如何让枪自己生火,而不是依靠火绳和人力点燃,

   这样就节省了装火绳、点火、火绳燃烧的时间,从而提高发射频率。”

   崇祯心中一震,暗道果然这位开始在研究燧发枪了。

   历史记载,燧发枪是毕懋康在1635的刊印的《军器图说》中,详细的记载了原理,书中燧发枪的名字就叫生火枪。

   东暖阁内很是安静,皆是吃惊的看着毕懋康,连孙元化和徐天启都不例外。

   “想法很不错,有合适的方法吗?”

   这回轮到毕懋康愣住了:“陛下相信可以做出这种自动生火的枪?”

   “为什么不信?雷电能让森林燃烧、燧石碰撞能点燃材火、刀剑碰撞速度够快也能产生火星,现实中既然有,那我们就一定能掌握。”

   “任何一项成果的诞生,都是天才的创意和无数试验的结果,怕的就是没有想法。”

   崇祯语气很是坚定,自动生火算啥?后世啥没见过?

   毕懋康苦笑,目光不自觉的转动,透过屋内众人的身影,他的余光看到了龙案上的蜡烛,脑海中一道灵光闪过。

   喃喃自语:“雷电、燧石、刀剑碰撞……碰撞……”

   崇祯见状心中松了口气,不枉他提醒,毕懋康终于领悟到了。

   朝着众人比划了一下后,慢慢朝着另一边走去,众人也跟了上去。

   “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我们不要打扰他,我们继续。”

   崇祯说完,看向了徐光启和孙元化。

   “两位爱卿,你们是火炮行家,火炮存在着炸膛、装填和发射速度慢、移动慢、铸造慢等缺陷,

   威力是大,但离朕的预期差了一些,如何改进?”

   众人直呼好家伙,如不是刚刚皇帝肯定了毕懋康的想法,他们都觉得皇帝是在故意为难这孙元化和徐光启。

   毕懋康给了回应,他们也想听听这两人是不是也来个异想天开的创意。

   徐光启和孙元化两人对视了一眼后,孙元化:“陛下,这些问题臣等也思索过,也有些想法。”

   “哦!说说看!”

   “陛下,可否借笔墨纸砚一用?”

   不待崇祯示下,一边候着的王承恩立刻从龙案上拿过笔墨纸砚,铺在了一边的桌子上。

   孙元化提笔蘸墨:“陛下,臣以为研制火器必须明理识性,推物理之妙,合乎事物之特性,才能制成合用的成品。”

   说完直接在宣纸上画了一个红夷大炮的图形,然后又在远处画了几个小圆点,又用直线和曲线将炮口和原点连了起来。

   众人看的一脸懵逼,崇祯却是心中极为震撼,比刚刚毕懋康说的燧发枪的创意还要震惊。

   别人看不懂,他却是看明白了孙元化要表达的意思。

   “陛下,臣试射过很多次,臣发现射程与射角,全用其直势,亦用其曲势,曲势过半,不能杀人矣。”

   大致意思就说,炮弹在空中飞行,既要向前飞,也要向下坠,合成了一条曲线轨迹。

   过曲线顶点后,速度减慢,动能减小,杀伤力削弱,最后速度为零,杀伤力消失。

   这简直是和伽利略对抛物线的论述如出一辙了,这才是崇祯震撼的地方。

   要知道这才17世纪初,还算封建的农业社会。

   “陛下,这就是射程和威力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射程和填充在炮管中的火药多少、压实程度有关系,放多了就会炸膛,放少了和压松了射程近,

   解决方法就是增加炮管和练铁的工艺水平,或者增加炮管厚度,或者弹重、装药量与火炮口径成一定比例的设计。”

   “再说说威力的问题,红夷大炮是实心弹,臣等也在思考是不是能换成小号的万人敌,或者装满火药的弹矢,

   或者改良火药,同等重量的火药发挥出的威力不一样,

   这些都是臣等的思考,可惜没有银子和人手,臣等也只能空想而已。”

   “好、好、好……孙爱卿,你真是让朕惊喜,让朕开了眼界,让你们回来算是回来对了,有你们在,大明的火器毕竟屹立世界之巅。”

   崇祯毫不吝惜的夸赞着,虽然这玩意在后世很好解决,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超越了时代性的想法了。

   “不过,朕对火炮也有三点想法,你看看有没有道理。”

   孙元化一拱手:“请陛下示下!”

   “第一,现在火炮的炮管是泥膜做的,泥巴本身是不光滑的,倒入铁水冷却后,整个铸件表面就会特别粗糙,极大影响发射的精确度和质量,而且还是一次性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