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63章 还是从二毛那挖人吧

  常浩南对于安70这个型号的感情,总体上还是比较复杂的。

   毫无疑问,运8平台,就算经过了他和梁绍修的魔改,底子终究也还是太差,整不出什么花来。

   把飞行安全问题解决一下,基本也就到顶了。

   航程,尤其是重载情况下的航程实在是救不回来。

   不要说安10这样一个客货两用机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运8,哪怕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面一直作为战术运输机标杆的c130,在进入21世纪以后也会迅速落伍。

   虽然捏着鼻子也能用,但终究满足不了未来军队对于战术运输机的性能追求——

   哪怕再怎么有钱的国家,过日子也总要精打细算的。

   实际上,伊尔76对于起降条件的需求,就已经和自己的前辈安12,也就是运8的原型差不多了。

   而c17,尽管最大起飞重量和运载能力相比伊尔76要强得多,但也依然保持了相当强的场地适应性,完全可以在等级较高的非铺装跑道上起降,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载重能力会受到影响。

   甚至苏军也确实认真考虑过完全放弃原教旨主义的战术运输机,直接用伊尔76与更高一档的安22进行高低搭配的疯狂思路。

   不过哪怕是冷战巅峰期的美苏,也终究扛不住让战略运输机打杂带来的高昂成本和寿命浪费,最后也还是老老实实继续用着安12和c130。

   另一方面,以一个重生者马后炮的眼光来看,未来这种百吨多点体量的“跨界战术运输机”,实际上对于不同的用户可以有不同的定位。

   对于体量庞大的国家来说,可以作为档次较低的战术飞机,而对于一些体量较小的二线国家,则可以作为主力,与档次更低的双发轻型运输机进行搭配。

   欧洲人目前正在扯皮的a400m,未来就是这样的定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同样以一个重生者马后炮的眼光来看,受制于二毛那边左右横跳的政策背景,马达西奇还有安东诺夫都不是什么良好的合作伙伴。

   尤其对于大型飞机这种研发周期势必要以年为计数的长周期项目来说,中间非技术层面的不稳定因素实在太多了。

   花出去的钱还是小事,要是因此而耽误了项目研发进度,那问题可就大了。

   就在常浩南纠结着的同时,会场内正在交锋的双方也陷入了对峙之中。

   总体来说,反对,或者至少不支持开展这次合作的一方略微占据上风,但也无法彻底压倒对面。

   他们的顾虑主要还是投资太大而且周期太长,并且刚刚改完的运8也不是不能用,眼下新时期的军事装备体系建设如火如荼,三个军种一个独立兵种的下一代主战装备都还没着落,肯定还是先可着作战装备优先搞。

   而支持者的理由也很充分,虽然我国航空工业最近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百吨以上的领域还完全是空白,眼下各个厂所的研发力量都已经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短时间内不可能有人手拿出来攻关这种项目。

   运输机确实不算主战装备,但考虑到解放军有着非常明确的跨海作战目标,庞大的国土和复杂的交通情况也决定了公路和铁路无法充分应对所有情况,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机会摆在面前,没道理放手。

   不过,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支持者这边的声音终究还是要小一些。

   因此,力主同意的周蓉又一次把视线投向了常浩南。

   反对一方也有些紧张地看着一直没有出声的他。

   沉默不语许久之后,常浩南也终于趁着一个空当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对于安70这个项目,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慎重一些……”

   然后,整个会场都安静了。

   倒不是说他真能一锤定音,而是几乎没有人想到他竟然会站在反对的一边。

   毕竟从过去的经验看,常浩南的表现一直属于极其激进的技术派,尤其今年以来,他对于民用航空产业的布局似乎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而且哪怕只是从利益角度考虑,航空工业系统出身的常浩南也没道理放弃这样一个大活。

   一时间,所有人竟然都不知道现在该说点什么。

   不过,常浩南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瞬间,便继续解释道:

   “我军确实有大量的战术空运需求,从技术和装备体系角度出发,一种比运8更先进的战术运输机显然是有价值的。”

   “我对安70的顾虑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联盟解体之后,基辅方面并没有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西方势力的渗透非常严重,我很难相信双方之间能维持长达几年的深入技术合作。”

   这个判断放在90年代末,确实有点早。

   “这,最近几年没感觉啊……”

   旁边果然有人嘀咕道。

   常浩南心说再等个一两年你就有感觉了,不过这种拿未来做参考的理由显然没办法说出来,所以他也就直接跳到了刚刚说的第二点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