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0章
对琼西书院这样的民办教育机构来说,主要收入来源一般都是来自于学生们所缴纳的学费,这方面的收入能维持机构的日常运转就算不错了,极少有民办书院能够通过传统经营方式获得大量资金,然后利用这些资金来不断扩张办学规模。
所以很多传承百年的旧式书院,如儋州着名的东坡书院,迄今的办学方式也还是只能延续过去的做法,几乎没有什么显着的变化。办学规模虽然较以前有所扩大,但发展速度却远远不及琼西书院这样的后来者。
而琼西书院的办学规模能够在近年高速发展,只靠传统经营模式的收入肯定是不够的,除了教学机构之外,琼西书院这块招牌下面还经营有多间作坊,以给学生提供半工半读机会的名义,拥有了一批廉价劳动力。此外一些长期和琼西书院合作的商家,为了能从书院招收到资质较好的人才,也会不定期地给书院提供一些经济上的资助,或者拿一些钱出来搞冠名奖学金。
张金宝通过这些“另类”的经营方式赚取了不少收益,并将之陆续用于了扩充琼西书院的教育规模和师资力量。正是因为采取了这样的发展策略,琼西书院的现状才会大大优于了绝大部分同行。
不过张金宝并不打算满足现状,让书院继续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因为他已经未雨绸缪地感受到了未来可能将会遭遇的发展瓶颈。
琼西书院目前的经营状况看起来似乎不错,但影响力却仍是受到很大局限。愿意来琼西书院求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海南岛本地民众,尤以社会底层居多。这些人本身没有什么背景和社会声望可言,学成之后也很难在短期内带给书院多少回馈,使得琼西书院的名声一直无法向高大上的方向发展,也没法让官府给书院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这当然是跟书院的办学方向有很大关系,但张金宝也知道这个基本原则不可轻易改变,否则会动摇书院根基。要增加书院的影响力,必须得另想办法才行。
将琼西书院开到儋州之外的地方,发展成类似商行分号一样的连锁教育机构,是张金宝构想的发展策略之一。执委会近几年对文化输出的重视有目共睹,所以张金宝认为如果能让琼西书院在海汉国各地,甚至是在海外开设更多的分院,应该便是增加书院影响力的最佳方式。
但开办书院,特别是琼西书院这种需要许多附属硬件设施的职业教育机构,那可真不是随便拿点钱出来就能操办的。张金宝自己做过估算,如果在琼州岛上开一处分院,起步就得先拿个十七八万出来,要是选择海外,那这个费用甚至有可能得翻番了。
张金宝手头虽然掌握有一定数目的资金,但维持琼西书院的日常运转也需要一笔不菲的流动资金,他也不敢将其全部投到一个长期项目中去,不然万一事情进行得不那么顺利,很可能会拖累到儋州这边的正常运转。
所以寻求一个财力充沛的合作伙伴,对张金宝来说便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而福瑞丰地处华南核心城市,富可敌国且与海汉关系密切,深得执委会的信任,如果能与其在这个项目上合作,在张金宝看来应该是最理想的情况。
当然他在这次去三亚之前,对于合作前景其实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只是将此作为了一种努力的方向,如果能找到其他的富商合作,那福瑞丰也不见得就是必选项。毕竟他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有机会与福瑞丰的高层碰面,而且就算见着人了,也未必能有机会让对方听自己详述这个项目的前景和意义,更别说拉对方投资这样虚无缥缈的结果了。
但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金宝这次去三亚竟然就真跟福瑞丰的三少爷李奈会了面,而且还成功地让李奈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至于对方愿意抽出时间专门跑一趟儋州,考察琼西书院的经营情况。
对李奈这样的大商人来说,考察投资项目的过程其实很简单,看一看目前的经营状况,再听一听对方介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如果觉得可行且有赚钱的前景,那就果断掏钱砸进去。
至于这个项目是否能在短期内盈利,那倒不是李奈考虑的重点,福瑞丰现在着眼长远布局的项目有很多,而且大多前期都要投入重金铺垫,但只要前景看好,李奈其实并不在乎收回投资所需的时间。
只要张金宝这边准备周全一些,要说服李奈参与这个项目也并非难事。但张金宝在去三亚之前对此仅有一些初步的构想,还尚未理出细致的实施方案,更没有针对与福瑞丰的合作制定具体的条款,完全是靠着巧舌如簧将李奈拉来了儋州。
他也知道光是让对方参观琼西书院肯定还不够,最后必然要谈及具体的合作事宜,如果拿不出一个像样的方案,或许最终还是会让到嘴边的鸭子飞走。所以在回程途中,张金宝也是将自己关在船舱里,抓紧时间将那些尚不完善的构想拟定成实施方案,以备后续与李奈谈判时能派上用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