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诗词鉴赏3
秦
嬴政觉得只不过是那些诗词大家已经入土了,那些出题人欺负死人根本无法辩解罢了。
作为帝制的开创者,后面又有那么多朝代,那些朝代中的人和事嬴政都一无所知,所以在信息资料方面是明显落后于其他朝代的。
所以嬴政只能根据林夏有限的表述来分析情况,但对于一个恨不得每个人都醉心于工作的帝王来说,并不欣赏这种动不动隐居的行为。
东晋
陶渊明没想到竟然会提到他,自从天幕出现后看着后世种种,尤其是后世农业发展,不由得也有些羡慕。
既然选择了归隐田园那早就准备好体验田园劳作的辛苦,学会忙里偷闲,懂得苦中作乐,也算一种情趣。
但若是能像后世那般劳作倒也是一件趣事。
宋
苏轼能写那么多和陶诗自然是对陶渊明十分推崇的,但是他又想到现代的答题方式……
苏轼:怎么办?感觉陶公的诗很快就要意境全无了……后世人懂不懂什么叫看透不说透啊!!!
苏辙感觉经过今天诗词鉴赏后需要洗洗脑子,不然实在是太影响笔感了,感觉提笔写文全都是那些大白话了。
……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简单解释一下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极为腐败谄上骄下的风气,于是终是辞官归隐田园。”
“第一题,下列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逢迎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田,实际是十三年。当然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
东晋以前的朝代觉得其实林夏只念诗词他们也不介意的,他们干嘛欠了吧唧的非要做什么题啊!???
好好的诗词因为解题韵味意境都没了,后世出题人简直罪孽深重啊!
东晋
陶渊明有点能理解苏轼的诗词被解析时的心情了,虽然意思都差不多,但理解的也都差了那么一点。
而且这么解析完归隐田园的情趣都丢了一大半,最后只能勉勉强强选了个差距最远的D。
唐
唐朝诗人一边听着对词句的解析答题,一边想着自己的诗词会被后世解析成什么样子。
宋
苏轼看着陶公的诗直接被直译成这样,比做自己的题还要不满,后世出题人会不会出题啊!
苏轼默默想着如果以后能和林夏交换了,他非要出一本《苏轼题集》给林夏发过去,让后世那些学者好好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出题!!!
元
元代诗坛对陶渊明的崇慕不弱于宋,甚至出现大量题陶画诗。这些诗或以画为题,或借用陶诗引申画意。
追求诗画合一相互补充,以诗写画,以诗补画,以诗衬画。成为元代题陶画诗的特点。
而他们看到后世对陶公的诗解析的如此直白浅显,恨不得再多写多画一下咏陶诗画,让后世人也看看正确的“阅诗理解”的方式!!!
……
林夏看着有不少崇拜陶渊明的,因不满诗句直白的理解,在弹幕里又重新用古诗词的方式又解读了一遍。也是很闲了……
“正确答案是D,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咳,下面是第二题,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田园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
不少古代学渣两眼一黑,他们从没有这么思念他们的床过。他们看完西游直接睡了不好么?非要凑热闹,结果这大晚上的被父母抓来做题。
上一道题出于经验选了答案最长的C,结果就错了……
后世怎么知道陶渊明一定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呢,万一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三十年里还包括他求学进取的过程呢!!
要是没有求取仕途的过程自然要就不会有后面十三年的经历,没准早就得自然了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