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抗战之重整河山

第1281章 毛熊的应对

抗战之重整河山 鱼夫 2104 2024-11-18 22:36

  3月21日,由朱可夫元帅亲自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三方面军完全渡过第聂伯河,胜利解放首府基辅。

   当中夏对日本首都东京进行天罚的消息传到东线战场上的时候,苏维埃元帅朱可夫同志正站在基辅的废墟上感受着解放乌克兰的荣光。

   经历第聂伯河大绞杀之后,苏军部队的军心士气不降反升,在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将不日解放整个乌克兰地区。

   解放系列战役将一直向西推进,直到打到第三帝国的本土。

   在整个第聂伯河大绞杀中,有几十万红军战士殒命沙场,永远的沉眠于冰天雪地之中。

   但是对于有着超强战争动员能力的苏维埃来说,那些伤亡都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yeguoyuedu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为了能够让西方感受到红色的光芒,数百万红军士兵仍然在前进。

   似乎兵临柏林沉下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讨论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可就在这个时候,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横空出世,完全改变了当今世界的势力对比。

   让苏维埃与他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几乎到了不可逾越的程度。

   听说这件事情之后,朱可夫元帅的心情从顶峰跌落到谷底。

   红军付出重大牺牲才解放的基辅已经成了一片废墟,毁灭性武器横空出世之后,之前伤亡的价值似乎大大降低了。

   这同时也沉重的打击了朱可夫元帅的斗志,让他有些心灰意懒。

   不过没多久最高国防委员会的命令就下达到了各个部队。

   尽管战争似乎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是最高国防委员会仍然要求红军各部队向西攻击,并且还要加大攻击力度。

   在三月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解放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兵进波澜和第三帝国本土。

   最高国防委员会的命令非常严苛,似乎是要求前线将领不惜一切代价抢在盟军之前或是第三帝国投降之前攻入其本土。

   为了避免士气受到影响,最高国防委员会甚至命令暂时封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横空出世的消息。

   乌克兰地区的朱可夫元帅和白俄罗斯地区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坚决执行最高国防委员会的命令,乌克兰方面军和白俄罗斯方面军从21日开始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攻击。

   投入的兵力众多,在陆空协调之下攻势异常的凌厉。

   当面的莫德尔元帅一遍遍地说俄国人发疯了,铺天盖地地压过来,几乎不讲究战术,只适用绝对的兵力和火力平推。

   道路还没有变得特别的泥泞,钢铁洪流仍然有一定的威势。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节节抵抗,尽管给予了红军重大杀伤,但是他们自身的损失也不小,不断的收缩防线。

   俄国人似乎永远也杀不干净,连绵不绝。

   第三帝国的前线部队没有充足的后备兵员补充,撤退是唯一的选择。

   红军的大规模行动自然引起了西方和东方的注意,各国的政治家们略微思索便想明白了克里姆林宫的用意,双目微敛。

   欧洲已经被打烂了,谁解放的地区未来便交给谁来控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说难听一点,红军的大规模行动实际上是在抢夺战后的地盘。

   西欧地区原本就防备俄罗斯民族,在过去500年里他们坚定地执行了这一政策,现在也不会改变。

   因此在苏军发动大规模解放战役的后一天,西线的盟军也行动起来了。

   艾森豪威尔开始推进眼镜蛇行动,力求尽快走出诺曼底地区,解放法兰西之后向北和向东,进入第三帝国。

   东西双方的竞争比之前更为激烈,同时双方的意图也完全展现了出来,几乎不加以掩饰。

   为了各自的利益,只能让底层的士兵们付出更大的牺牲。

   3月22日晚上,克里姆林宫。

   东方的消息扩散开来后,慈父紧急召开最高国防委员会会议。

   与会的委员们神情肃穆,眉头紧锁,全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会议开始之后,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率先向众人通报从东方得到的情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中夏人真的掌握了天罚之力,江东的广播讲话没有夸大事实。

   扣扣五六37四三陆七伍

   与美利坚与第三帝国一样,当得知世界势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后,最高国防委员会也必须相应地调整自己国家的战略方针。

   慈父首先说道:

   “我们对原子能的研究并不陌生,只是在此之前没人能想到理论会变成实际,以为那些都只是流言蜚语,不值一信。

   可现在竟然有人能够将理论变成实际,我们也必须抓紧时间追赶。

   我们需要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是立即成立原子能研究小组,用最快的时间组织科学家,编写研究工程计划,然后立刻着手相关研究,一切以造出实弹为目的!”

   对于慈父的提议没有人表示反对,几乎所有与会的委员都举手同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