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太阳能电板
赵阳神采飞扬地望着那张图纸,心中激荡着无限豪情。
"小王,马上去联系下面的工厂,就按这个图纸,赶紧给我造!"赵阳兴奋地对身旁的助手说。
"好嘞,赵工!"小王连连点头,抄起图纸就风风火火地冲了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各大工厂沸腾了。
数以百计的工人们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车间里,机器轰鸣,火花四溅。焊枪,铣床,砂轮机……各种设备被赵阳的金手指改造得焕然一新。
"赵工,您瞧,这叶片的流线型,跟您画的一模一样!"一位技术员捧着一只巨大的风机叶片,兴冲冲地跑来汇报。
"漂亮!就是这个感觉!"赵阳仔细端详着,啧啧称赞,"玻璃钢和碳纤维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啊!强度和韧性,肯定杠杠的!"
"还有这发电机,用了最新的稀土永磁材料,功率密度那是相当可以啊!"赵阳又拍了拍一台黑漆漆的大家伙,笑得合不拢嘴。
就这样,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的零部件,像变魔术般地诞生了出来。
工人们个个斗志昂扬,干劲十足。
大伙儿都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
"好了,兄弟们,流水线造出来了,咱们就抓紧'批量生产'!"赵阳站在成品前,一挥手,豪迈地说。
话音刚落,刚组装好的风机就被源源不断地推上了传送带。
它们在工人们的欢呼声中,一辆接着一辆,鱼贯而出。
每一台风机,都将是一座座风力发电厂的关键设备!
"接下来就看物流的了!"赵阳自信地搓了搓手。
果不其然,京华铁路局接到任务后,立马开足马力,组织运输。
一辆辆火车,一节节车厢,满载着风机设备,浩浩荡荡地开往三北,驶向大西北。
高大的风机叶片,被固定在列车顶上,如同一杆杆长矛,直指苍穹。
"赵工,第一批风机已经运到三北了,当地已经迫不及待开工建设了!"电话那头,传来了项目负责人兴奋的声音。
"干得漂亮!"赵阳握着话筒,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他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了。
有了这批装备,三北,新疆的风能资源,就等于一座座取之不尽的"聚宝盆"!它们将化作滚滚的清洁电力,为兔子大地源源注入绿色动能!
赵阳神情振奋,仿佛看到了那一排排风车,在辽阔的草原,茫茫的戈壁上,迎风招展,激扬清风。它们张开洁白的双臂,拥抱蓝天,亲吻大地……那一幕幕画面,何其壮美,令人心驰神往。
"风电的效益是有了,但太阳能,咱们也不能落下!"赵阳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的研究中。
没错,太阳能光伏发电,同样大有可为!
太阳能电池,这个闪耀着未来光芒的名词,其诞生可以追溯到1839年。
那一年,法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埃德蒙·贝克勒尔,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把两个电极浸入电解液并接入电路时,如果在其中一个电极上照射光线,电流就会增强。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光生伏特效应",也被称作"贝克勒尔效应",成为人类利用太阳能发电的理论基石。
然而,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这个充满想象的发现,却始终徘徊在实验室的范畴内。
直到1954年,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才首次制造出了硅太阳能电池。
它的光电转化效率只有可怜的6%,却在实用化的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此后,太阳能电池技术逐渐成熟,转化效率也稳步提升。
尤其是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中,昂贵的化石能源价格,更是让西方国家把目光转向了这个崭新的领域。
于是,一场"光伏竞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1976年,美国RCA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为大面积薄膜电池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政府也纷纷加大投入,扶持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然而,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高昂的造价,却始终是光伏产业化道路上的"绊脚石"。直到七十年代末,美国能源部着名的计划出台,情况才出现了转机。
这个计划的提出,无疑是为光伏产业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光伏发电的成本,必须下降到与传统能源相当,甚至更低的水平。
只有这样,它才能在能源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要想大幅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关键还得从太阳能电池本身"动刀子"。
晶硅电池的基本原理,说来并不复杂。
硅片内部有一个PN结,当受到光照时,PN结两端会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
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电子空穴被分离,在外电路中形成电流。
然而,要想把这个过程优化到极致,却需要在半导体工艺上做足文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