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布衣枭雄

第八百六十七章 驻扎的晋、赵骑兵

布衣枭雄 下传深蓝 2083 2024-11-18 23:09

  二王垂涎中州也不是一日两日了,与其坐等二王联合出兵讨伐,强行逼迫归顺,不如索性主动归顺。

   直接来个以退为进,看似吃了大亏,实则主动权在己身上。

   苏哲、苏泰登基,虽名正言顺,有合法性,正统性,但分治大凉,始终让各州并没那么信服。

   二王当务之急,自然就是抢占地盘,别看二王如今握手言和,但绝对做不到坦诚交流,对对方还是抱着强烈的戒备。

   正如中州的许山、冯典二人,但凡二人能携手共进,苏纪、李重湘二人也不至于各个击破。

   而中州的价值,二王比谁都清楚,绝对不可能愿意共分,这时候苏纪、李重湘二人联合发出这种声明,已经表露了自己极大的诚意。

   就算二王想挑刺,也很难说,而且对二王又没有得罪,完全一视同仁,二王想找理由出兵都很难。

   倘若强行出兵,只会遭受其他各州的非议,必定会以中州作为前车之鉴,二王想让其他各州归顺,就没那么容易。

   而且就算真出兵,二王也得好生掂量,中州境内隐藏的三万民兵,加上明面上的两万中州兵,五万的人马,想要拿下中州,怕得付出很大代价。

   以二王的性子,应该知道其中的利害,这种以退为进的计谋,基本上是无解。

   苏纪、李重湘二人也是眼前一亮,没有任何犹豫,直接给京都发了公告,并且告知各州。

   而趁着京都回信期间,中州六郡的混乱,也以极快的速度被中州兵接管,从而平定。

   随着中州六郡再度重回二人手中,二人第一时间下达招募民兵的命令,其余四郡迅速行动起来。

   经历了盗匪们的动乱,以及看到昌平县百姓的反击,让各郡的百姓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保护自己的家园。

   一味的将希望寄托他人,终究是下策,所以当听到各郡开放招募所谓的民兵,当地百姓各个都很激动、热情。

   如果不是有数量限制,直接放开,一个郡招募上万人都很轻松。

   即便知道,苏纪、李重湘二人也没这么做,招募民兵,当初青壮年为主,还得通过设定的体测,只有合格者才能加入。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要建立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要质量不要数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中州。

   而且一旦放开口子,就算招募了上万人,这些人的日常粮食供给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耗。

   所以,招募特定的人数,并且将开垦种植农作物和训练结合一起,打造成一支闲为民,战为兵的军队,这种兵才是民兵的由来。

   能想出这种方法的,也只有苏祁安,在交州时候,他就很早建立起这种制度,只不过将这种制度带到中州罢了。

   只要按照苏祁安制定的训练计划,中州的民兵一定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至少能在战乱时,中州能有自保之力。

   中州招募民兵的训练,苏祁安没有去看的意思,甚至连面都没有露,不仅是他,就连苏纪、李重湘也没有现身。

   他们在结束了盗匪投降后,就没有现身,好像人间蒸发一样。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自从中州的战乱被平定后,消失的不止他们三人,就连跟随在苏祁安身后的直属队,也是渐渐消失。

   本来直属队是训练民兵的教官,但他们在待了三日后,开始陆续的撤离了,直到第五日,彻底没了他们的踪迹。

   这些大人物的突然消失,一众民兵有些困惑,但没有多想,毕竟是中州的大人物,自然有他们的要事处理,先行离开也实属正常。

   很快,民兵队伍和当初一样,开始投入到日常的训练中。

   与此同时,中州西边的一座边界小县,通往进中县的官道上,一支商队陆续朝着前方县城进发。

   如果仔细打量这支队伍,会发现他们是苏祁安的直属队,为首者的大汉不是别人,正是童战,而在身后中间位置的一辆马车上,有着几道人影。

   都是熟人,分别是苏祁安、苏纪、李重湘三人。

   谁能想到,平定中州动乱的三位大人物,竟然会出现在这里。

   在这辆马车的后方,还有几辆马车,看车上的人影,是一些女眷,不用想就能猜到里面坐的是什么人,九公主苏凤玲,而王嫣就坐在她的旁边。

   这种阵型,看他们样子,是要离开中州了。

   自从苏祁安从冯典口中得知西州的消息,基本上他很难再中州多留了。

   不为别的,现在的西州,处境怕是一团糟,从冯典口中得知,苏哲、苏泰分别派出五万的大军,兵分两路,发兵西州。

   只不过这消息,根本没有公布,知道的除了当事人,估计就是已经遭受攻打的西州。

   二王对西州动手,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趁着苏祁安返回西州前,一举拿下他的老巢。

   老巢被攻破,即便回到了西州,再想组织兵力攻打就难了。

   为了消息不走漏,除了二王和自己的心腹,其他人一概不知,同时公开发布追捕苏祁安的通缉令,实则就是为了转移众人的注意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