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第174章 图赖和鳌拜

  “这第二个好处嘛...”阎应元目光扫视一周,冷笑着继续说道:“第二个好处是投降建奴后,需要去往辽东,短时间内不再经历战争之苦。”

   “坏处嘛就是容易死人。辽东天寒地冻,大部分人都因为严寒冻饿而死,老弱病残基本活不到长城边。”

   “你们,愿意去吗?”

   “不愿意!”在场的士兵们群情激愤。

   阎应元停顿片刻,等校场上没人说话后他提高了声音:“最后一个好处是投降建奴后,有机会成为旗人的包衣阿哈。”

   “坏处是要跟随建奴去往辽东,世代为奴。收获的粮食给旗人吃,盖得房子给旗人住,自己的妻女给旗人享用。”

   “你们...愿意吗?”

   包衣啊哈是家奴的含义,在八旗中属于地位最低的阶层。

   家奴主要由掳来的汉人构成,建奴几次入关掳掠的汉人大部分都被杀死,一部分成为包衣阿哈,少部分加入汉八旗,还有极少数人逃回关内。

   “不愿意!”

   “不愿意!”

   在场的士兵怒睁双目,怒吼声此起彼伏。

   宣府军民饱受建奴劫掠之苦,他们亲朋有的死于建奴刀下,有的被建奴掳到辽东,下落不明。

   更多的痛苦,来源于被抢走粮食后忍饥挨饿。

   这些痛苦慢慢叠加,最后在这一刻爆发。

   阎应元站在原地,等待这些士兵发泄情绪。

   过了许久,校场上才重新恢复平静。

   阎应元认真的说道:“诸位,本官受朝堂和陛下信任,前来宣府主政。”

   “奈何建奴残忍,再次入关屠戮我大明子民。作为朝廷命官,我阎应元决定死守宣府镇,给朝廷,给陛下,给宣府镇的百姓一个交代!”

   “既然是死守,要么建奴死,要么我阎应元死!”

   “守城会有伤亡,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怕死的,想投降的,本官绝不阻拦。”

   “想走的,给你们一夜时间收拾行李。明天一早西城门外,本官亲自护送你们出城。”

   “如有失言,天诛地灭!诸位各自散去,回去之后好好想一下!”

   阎应元放下这句话,转身离开。

   游击将军丁义急忙跟在阎应元身后,走出了校场。

   “阎大人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为何不阻拦百姓出城,反而...”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阎应元头也不回的说道,“坚壁清野,断水源,投毒,种种迹象都告诉建奴,我阎应元要死守宣府镇,对不对?”

   “是。”丁义点点头。

   “如果你是建奴,即将兵临城下时遇到宣府镇逃出去的百姓,会作何感想?会接受他们的投降吗?”阎应元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这些人是奸...奸细?”丁义张着嘴,嘀咕道:“如果我是建奴,肯定不会冒这种风险。”

   他瞬间明白了阎应元的想法。

   阎应元要给宣府镇所有百姓上一堂课,投降建奴死路一条,不投降建奴反而会有一线生机。

   “可是...阎大人就眼睁睁看着那些人去送死吗?”丁义心中有些不忍。

   阎应元转身后,目光死死的盯着丁义:“丁将军,本官给过他们机会。而且刚才在校场说的也是事实,他们信与不信,都不是我能左右的。”

   “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怪不得别人!”

   丁义怔了怔,也叹了口气,跟在阎应元身后去往仓库。

   ......

   多铎骑在马上,手中拿着千里眼,看向沐浴在晨光中的宣府镇。

   豪格的战马与多铎并排而行,他对着身后喊道:“找到了吗?”

   “启禀肃清王,找到了。”一个将领说道。

   “念。”

   “嗻。”

   那个将领拿出一本书,念了起来:“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十九子朱穗被封为谷王,驻藩宣府镇。”

   “朱穗觉城池狭小,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扩建宣府镇。历时一年,将城池展筑为方圆二十四里,设有七个城门的大城。”

   “明正统六年,宣府镇城墙受水土侵蚀,明廷耗时六年用青砖包砌宣府镇城墙。修好后的城墙厚四丈五尺,高三丈六尺,城门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壕堑、护城河、吊桥等。”

   “明万历六年,明廷在宣府镇设宣府都督府,下置宣府、大同二镇,以分其势,并趁机修葺宣府镇城墙。”

   听完这些消息后,多铎和豪格没了之前的嚣张。

   四丈五尺厚,三张六尺高的城墙,虽说比不上北京的城墙,但这个尺寸在大明所有城池中绝对排的上号。

   再者,万历六年对城墙进行了修葺,距今不过六十多年。

   这宣府镇,比想象中还要坚固。

   豪格看向多铎,谨慎的问:“十王叔,有攻城之策吗?”

   豪格称多铎为十王叔并非他排行第十,实际上多铎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与阿济格,多尔衮一母同胞。

   万历四十八年,努尔哈赤长子褚英被废黜太子以后,后立太子代善又因苛待亲生子嗣被废太子之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