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建奴出关
莱州。
水师总兵黄蜚迈步走进了登州军营。
来到军营后他四处扫了一眼,问旁边的士兵:“杨御蕃呢?”
“杨大人病了,在帐内休息。”
“病了?”黄蜚有种不好的预感。
杨御蕃要是像他爹杨肇基那样积劳成疾就坏了。
杨肇基在崇祯年间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武将。
在山东打白莲教,在甘肃打蒙古人,在京师打建奴。
屡战屡胜!
己巳之变时他正在山东老家养病。
听闻建奴围困京师后杨肇基大怒,率领数百家丁与两千多乡勇,浩浩荡荡扑向京师。
当时代善和济尔哈朗正攻德胜门。
侯世禄败退,满桂伤亡惨重,朝廷无兵可用。
杨肇基率部在城下列阵阵迎敌,与八旗兵硬碰硬。
结果。
这支临时拼凑的队伍比正规军还能打,一对二都不落下风,直接把皇太极打蒙了。
皇太极不知道这三千精兵什么来路,吓得兵退二十里。
当时有人称这支队伍虽无戚家军之名,却不失戚家军之勇。
崇祯因此封杨肇基为左都督宫保大将军,太傅,右柱国。
可惜,杨肇基在崇祯四年因劳去世。
崇祯听闻后痛苦不已,追封杨肇基为上柱国,光禄大夫,恩赠太师,谥号武襄,钦赐御葬(国葬)。
杨御蕃虽然没有他爹的名气大,功劳却也不小。
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孔有德造反时守住了莱州。
要知道为了攻克莱州,孔有德把所有的红夷大炮都运抵城下,昼夜不停地轰击城墙。
结果打了七个月,在这二百多天里,孔有德愣是没攻下莱州。
杨御蕃一战成名。
黄蜚本想进去看看杨御蕃的情况,可是手里还有圣旨尚未宣读。
无奈之下只能对着军帐大喊:“杨御蕃,出来接旨。”
听到帐外有人喊接旨,杨御蕃顾不得身体上的不适,跑着出来下跪:“臣杨御蕃接旨。”
黄蜚打开圣旨念道:“今建奴入关劫掠钱粮,屠戮百姓,其罪当诛。杨御蕃身为武将,当冲锋陷阵杀敌报国。”
“现晋杨御蕃为山东总兵,加署都督同知,镇守登、莱,钦此。”
杨御蕃磕头:“臣杨御蕃领旨谢恩。”
接过圣旨后,黄蜚伸手将杨御蕃扶起来问:“老杨,身体好些了吗?”
黄蜚的水师驻守在登州和莱州,与杨御蕃颇为熟悉。
“还是老样子。”
两人来到帐内后分别落座。
黄蜚看着面色憔悴的杨御蕃叹了口气:“建奴最近什么动静?”
“探马刚送来消息,建奴正在北上,主力已到达潍阳一带。”杨御蕃说完后看向黄蜚:“黄兄这是从哪儿来?怎么还当上送旨的钦差了?”
“哎别提了,我带着水师先是去辽南,随后停靠在天津进京复命。然后就接了送圣旨的差事,又从海上来到莱州。”
“收复辽南...了?”杨御蕃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怎么可能呢...虚晃一枪,牵制建奴兵力而已。”
“也是,”杨御蕃明亮的眼睛又暗淡了下去。
“对了,”黄蜚突然想起一件事,“临行前陛下让我转告你,建奴兵锋正盛,不可与之正面对抗,要在保存实力的前提下得空而击之。”
杨御蕃眼神再次亮了起来:“陛下真是这么说的?”
“当然了,难道我还敢假传口谕?”
杨御蕃精神大振。
这道口谕对他们这些武将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恩典。
“传令杨彩,杨珍,杨衍前来升帐!”
......
德州。
刚被调到此处的王永吉拿着兵部调令,念出了上面的文字;“尾随建奴,得空而击之。”
“保存实力,切勿贪功贸然出击冒。”
既没有逼他与建奴作战,也没有制定任何目标。
让他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领兵打仗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事。
王永吉笑眯眯的看向门外的亲兵:“建奴主力到哪了?”
“回总督大人,建奴北上车驼绵延百余里,主力被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其中先锋已到广饶县一带,殿后的主力最多,约有三四万之众,在潍阳附近徘徊。”
“好,再探再报。”
......
天津。
巴克勇在城外见到了骆养性。
“骆总督,别来无恙。”
骆养性一怔,他此前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一职,锦衣卫的口头禅就是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骆养性呵呵一笑,随后拿出圣旨,一字一句的念道。
“副将巴克勇征讨建奴屡立战功,尤其是温榆河一战,斩杀建奴无数,颇得朕心。现加锦衣卫千户,授五花封诰,署都督同知衔......建奴返程时定会渡海河北上,你和麾下关宁军要半渡而击之。速战速决,切勿恋战。”
“一击之后立刻退向天津卫城中,随后绕道去往通州,与刘文耀会合。”
“钦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