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把神棍老爹卷成首辅

第570章 治河攻略

  “自宋朝熙宁年间黄河的河道南移,黄淮交汇于清江而涌入运河,致使运河泥沙沉积、汛期堤坝崩塌。因此治河、通漕运,得从黄河下手,这是老生常谈。”

   潘季驯谈到治河,黝黑的脸泛着光芒,神采照人。

   这是一种信念的光芒。

   “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在沛县飞云桥决堤,注入昭阳湖,漕运的河道淤塞一百多里;嘉靖四十五年,黄河在马家桥决堤;隆庆四年,黄河在睢宁决堤……

   朱尚书的治河理念开凿新河,我的理念是束水治沙。虽然我被弹劾罢官,仍然坚持己见。”

   ……治河是倒霉差事,就连朱衡都好几次被弹劾,险些被罢官。

   朱翊钧端正坐着,严肃地说:“我不懂治河,但晏老师认同你的理念,我想一定是有道理的。”

   晏珣在一旁附和:“过去治河信奉大禹治水之法,着重清理河沙,可是黄河携带的河沙哪里清得干净?耗费千万民力清理一次,汛期一到又前功尽弃。我想来想去,靠河水本身的冲击力将泥沙带走,是可行的。”

   ……不是他“想来想去”,而是潘季驯“束水治沙”的理念,另一时空的康熙帝非常推崇、重新启动,取得了实际成效。

   经过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

   朱翊钧感慨:“元朝治河直到亡国,大明若能够治好这条河,也算对得起沿岸的万千百姓。”

   他站起来,郑重给潘季驯倒一杯茶,老气横秋地叹息:“在我看来,最难得的不是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绣之才,而是潘大人这样一心做实事的。”

   潘季驯恭敬地接过茶,感动得眼眶都红了。

   太子的认可,不枉他一路千山万水跋涉。

   潘季驯拿出一幅随身带的河图,手指在图上比划:“我认为治河以治黄河为本,治漕运为标,可分为两步走……”

   既然太子有决心治河,老潘就不客气了!

   一开口就是百年大计!

   “第一步,将黄河现有决口全部堵塞,从东向西推进,使黄河恢复旧道。需要大修的工程有五项:一,疏浚清江浦到云梯关到海口河道;二,挑浚高家堰到清口的淤泥,在高家堰修筑坚固堤坝……”

   沿着黄河走了三个省制定的治河攻略,终于可以提出来。

   潘季驯滔滔不绝地说着,抬头看了朱翊钧一眼。

   小小年纪的太子半懂不懂,但丝毫没有不耐烦的神色。

   “第二步,在河南考城、仪封,开挖一条中河,从骆马湖经宿迁、桃园至清河……”潘季驯将要动工的工程一一指出。

   他日夜谋划,早已烂熟于胸。

   治河,成了他的毕生信仰。

   潘季驯将计划一步步说完,目光灼灼地看着朱翊钧。

   此时此刻,他完全忘记了朱翊钧的年纪。

   朱翊钧听完,看向晏珣:“晏老师觉得呢?”

   ……你等等,我先问问老师啊!

   晏珣说:“我认为可行。我也不精通水利,又没有亲自沿着黄河走遍三省,不知具体情况。但潘大人提到第一步工程完工,能使漕运不受黄河水患之害,这是很值得尝试的……”

   他转头问:“潘大人,这项工程需要多久?”

   “十年。”

   “需要多少钱?”

   “每年百万两。”

   “噗!”朱翊钧一口茶喷出来,倒抽一口冷气,叹道:“潘大人对朝廷的收支,应该是知情的。现在九边军镇的军费支出,依旧占财政支出的大头,且不可减少。”

   九边军费,不仅仅是养兵练兵的费用,还有修长城的巨额支出!

   潘季驯当然知道朝廷对每一项支出都很谨慎,他也经历过发不出俸禄的嘉靖末年。

   “但是不搞治河工程,黄河几乎年年决堤,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且每一次决堤,为了尽快恢复漕运,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通。”潘季驯说。

   至于九边军费的问题,潘季驯不予置评。

   特别是戚继光修长城的工程,朝野争议重重。

   有人认为就算把长城修到辽泽也抵挡不住外敌入侵,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修长城是白费力气。

   但……就像治河一样,不懂行的人没资格评价。

   见朱翊钧愁眉苦脸,晏珣说:“治河工程费用的事情,我们可以好好想办法。实在没有办法,唯有去抢。实不相瞒,我在等倭国战事的捷报。”

   没办法,只好苦一苦倭奴。

   潘季驯:“……也不是不行。”

   浙江人没有不讨厌倭寇的,抢倭寇是替天行道。

   朱翊钧听到钱的事情有着落,不禁松了一口气。倭国的金山银山,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我这一次去松江府,就是主持大海船下海。”朱翊钧笑道,“也许我们还能去更远的地方贸易。”

   和钱财相比,潘季驯这样的人才更难得。

   潘季驯若不是被罢官,这套治河攻略可以直接送交朝廷,不用特意在此偶遇太子。

   但若是送交朝廷,说不定还没有直接跟太子面谈的效果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