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把神棍老爹卷成首辅

第424章 舅舅的遗产

  正德八年,朝廷向外国“朝贡”使团的私货征税,实物抽分20%。

   隆庆开海,进一步完善税制,引税、船税、价税和临时税应有尽有。

   现在,晏珣带着官府的文吏,在一众海商的见证下,对黎大的货物进行征税。

   晏珣要从宁波海关开始,统一收现银税。若有官府需要的货物,再向海商收购。

   这种税收改革,符合“一条鞭法”的理念。

   一条鞭法的核心: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归总为一条,征收银两,粮税按亩折算纳税。

   这样可以简化税制,方便统收统发。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农民种了粮食,过去是直接纳粮。

   变法后,除保留苏杭等少数地区征粮食供皇室食用之外,其余地方一律改征银子,即“折色银”。

   这种操作,引起很多农民不满……几百年后,农民还以实物交税,可见实物税也有存在的意义。

   晏珣处理进出口关税,也是慎之又慎,拉着一群人过来旁观。

   若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及时调整纠正。

   海关征收的税银,会送到太仓银库。

   大明的财政收支,有一个特点是“分散性”。

   其中太仓银库主要负责:一、白银收支;二、国家重大开支,如九边军事支出。

   后世有人以为太仓银库的白银就是大明皇朝的全部财政收入,这是不对的。

   京城还有大量储存财政收入的仓库,放粮食、军器、绸缎、棉布等等实物。

   因为黎大很配合,其他海商对于实物折算现银也没有意见,第一批货物的征税顺顺利利,帮晏珣实现了开门红。

   其他海商对黎大刮目相看。

   异军突起的黎大很有气派,表面粗豪内心却很精明、识时务。

   就算现在吃一点点亏,只要能结交巡海御史晏大人,接下来两三年就能纵横四海!

   领到船引,海商们紧锣密鼓地安排第一批出海的货物。

   江南首富华府召开商品展销会,给海商们调货。

   徽州王家负责出海的就是王二。

   他是王徽父亲当年收的养子,其实就是王家的下人。

   但这些年,王二帮王徽办了不少事,也给晏珣送了挺多东西。

   王二单独来拜访晏珣。

   晏珣高兴地说:“二舅舅,我可想你了!这些年辛苦你南来北往,是我爹娘的得力助手。”

   王二恭敬地说:“少当家喊我‘王二’即可!”

   “你喊我娘一声‘阿姐’,就是我舅舅!”晏珣热情又亲切。

   ……什么少当家!一听就不是做正经买卖的!

   “小珣。”王二也是洒脱的人。

   晏珣那么亲切,让他的心里暖暖的。

   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阿姐说那块印由你带来宁波,你想好怎么用了吗?”王二说到正事。

   汪直的“大宋国徽王印”,在海商中信誉度高。

   有些不能立刻结算的买卖,可以通过盖印的文书赊欠。

   大明的海商跟倭国、葡萄牙人在海外交易,其中一方拿不出等价的物品,可以由持印的人做担保。

   这块印还能继承汪直在倭国的人脉。

   “你舅舅在肥前国的松浦津有一个交易基地,倭国大名松浦隆信帮他在此建设住宅,他以前常居此处。”王二接着说。

   这个“舅舅”,指的是汪直。

   晏珣眨了眨眼,他的舅舅好像越来越多了。

   “杨世安”有真假两个,眼前又有一个王二舅,还有一个在天上的汪直。

   ……拼舅舅也不输给张四维?

   早就知道舅舅们那么厉害,他可以躺平?

   当然不行。

   假如他只是高邮湖养鸭大户,这些“舅舅”都会杳无音信。

   打铁还需自身硬!

   晏珣沉思一会儿:“阿娘把这块印交给我的时候,说若是用不上毁了也可。她当初留着这块印,有一部分原因是留作念想。现在朝廷既然开海……你带着这块印,先去松浦津接收汪直的遗产吧!”

   若是没人去接管,那些东西岂不是便宜倭国?

   他接着说:“至于给各国海商的交易做担保……暂时不要做这件事。我并不希望日后再有一个‘大宋国徽王’。”

   王二惊讶地看着晏珣,似乎不明白晏珣怎么舍得这么大的诱惑。

   汪直没有活着的亲儿子,晏珣持有这块印,就是现成的“海王”。

   “难道你不想做海王吗?我们会支持你。”王二认真地说,“兄弟们都服你父亲,你就是我们的少当家。”

   晏珣笑着摇摇头:“我不做海王。至于日后,太子说要封二皇子朱翊镠做海王。”

   王二懂了,晏珣终究还是变成高拱的形状。

   为了太子朱翊钧,少当家可以放弃“海王”这么大的诱惑。

   见王二的欲言又止,晏珣解释:“我并非没有私心。只是在海上称王没有必要,还可能被群起而攻之。当初汪直就是太嚣张,胡宗宪最后才不得不放弃他。”

   胡宗宪一开始保汪直,借汪直的势力打击海盗和倭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