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皇孙白手起家

第165章 我家大王最重信用

皇孙白手起家 大千飞雪 2099 2024-11-19 09:55

  李昭来到前线后,先是重重赏赐了所有将士,然后单独接见沈宁,和他详聊接下来的战事。

   沈宁对李昭讲,昭武军东征以来,士卒死伤已超过五万余人。虽然已经在当地大规模招募士卒,但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战斗力。而俘虏的数万齐军,也不可能直接并入昭武军,还需经过相关考核和训练。

   沈宁虽没有明说,李昭却已明白他的意思。

   战争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了支持十多万昭武军此次东征,李昭几乎掏空了蜀地和汉中。若现在就大举用兵,难以再从蜀地调粮。

   凡事有度,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可能会引起反噬。

   除了内部原因,昭武军的对手不一定只有齐军。襄阳节度使袁明钦、淮南节度使常轩,近来皆有屯兵长江北岸,意图不明。

   李昭一番深思后,决定暂时罢兵,休养生息。等消化完此次战果后,再发起新一轮东征。

   不久,大批秦王府官员,相继赶往岳阳、武陵等地。

   威逼豪强、重新分配土地等事情,有条不紊,徐徐展开。

   为了争取更多时间,李昭派周铭前往金陵,与齐国和谈,商议停战事宜。

   反正所谓的协议、合约之类的东西,本来就是用来撕毁的。

   为表示诚意,李昭愿意让出前线两座城池,和齐国结成兄弟之国。

   当然,秦国是兄,齐国是弟。

   周铭出发后不久,石艾求见李昭。

   他最近闲来无事,坐船去江北岸逛了一圈;回来后,对襄阳有了一些想法。

   石艾认为,襄阳物产丰富,且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其所处位置,是联系长江中游与中原、关中地区的交通枢纽。

   如果秦国能占据襄阳,扩充实力的同时,将来可从此处出兵北伐。攻打南阳、汴州等地,参与争霸中原。

   哪怕目前不打算北伐,襄阳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有了襄阳,也能大大增强秦国的防御。

   石艾提议,无论和谈能不能成功;先打下襄阳,然后再继续攻略齐国。

   如李昭同意,他愿领昭武军五万攻打袁明钦,夺取襄阳及周边地方。

   李昭有些动心,但考虑襄阳名义上属于魏国。在出兵前,还需试探下魏帝李昆的态度。

   如果李昆明确反对,李昭则要再慎重考虑下。

   魏国始终没有出兵汉中,这帮了李昭一个大忙,他暂时还不能和李昆彻底翻脸。

   ...............................................................................................................

   周铭带使团来到金陵后,齐帝姜宁贤暂未见他,让人安排他住进了驿馆。

   见齐国没有第一时间将他驱逐,周铭暗自猜测,姜宁贤有些动心了。

   李昭派使者来和谈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金陵满城哗然。

   很多人起初还以为是个谣言,后来发现竟是真的,心中顿感荒谬!

   双方杀得血流成河,死了几十万士卒,早已结下深仇大恨;李昭竟有脸派人来和谈,说什么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希望与齐国和平共处。

   这种鬼话,傻子才信。

   然而,在如何对待周铭这件事上,朝中并未达成共识。

   朝议时,有人态度坚决,要求立刻将周铭斩首示众,以此展示朝廷和昭武军不死不休的决心。

   有人却同意议和,认为朝廷刚刚大败一场,元气大伤,不宜再开战端;既然现在李昭愿意停战,没理由拒绝。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礼部尚书于一正和御史大夫萧烨,甚至不顾礼仪,当众打了起来,互扇对方耳光。

   除了他们俩,又发生了多起肉搏;朝堂上,一片混乱。

   直到宫中侍卫强行介入,这才停下了打斗;龙椅上的姜宁贤,气的脸色铁青。

   周铭在金陵待了多日,每天在城里闲逛,或者出城游山玩水。虽经常有人对他怒目而视或言语辱骂,他也不做理睬。身旁有齐军士卒保护,并不担心遇到刺杀之事。

   之所以不着急,因此行目的就是拖延时间,拖得越久越好。

   对于齐国内部的争议,周铭毫不在意,随他们吵去。

   不过他也从中发现一件事,齐帝姜宁贤在朝中已威望大减,对朝廷的控制力在逐渐衰落。

   尤其是前几日,罢免了柳知捷大元帅之职,引起朝中不少大臣强烈反对。甚至皇子姜岩也上奏,直言此举大为不妥。

   姜宁贤本想同意和李昭议和,但朝中迟迟无法达成一致,反对声众多。

   正当周铭继续在金陵悠哉悠哉时,李昭给他送来一个东西,周铭会意。联系负责接待的齐国官员,要求面见姜宁贤,言有大事相告。

   齐国官员没有耽搁,上报了此事,很快被批准。

   在宫人带领下,周铭进入大殿。

   抬头看向姜宁贤,相比于魏帝李昆,姜宁贤稍显年轻一些,眉宇间隐隐有一丝阴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