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轻工业出口
第205章 轻工业出口
“当然,也有好处,首先就是成本下降,现在很多东西都是系统内买来买去。
哪怕质量不好,出厂价高,购买方也只能捏着鼻子收货,只是背地里骂娘而已。
其次就是效率的提升,我这些方案基本都是为了大规模生产做的准备。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手敲手打生产东西,能竞争的过人家机器吗?”
余委员在侯楚的办公桌上坐下,饶有兴趣的看了看桌上的资料,回道:“进入国际市场?这个应该不可能吧,我们的产品最多在毛熊,东欧,北新罗,迦南附近几个国家流通。
至于在其他地方,认可度不高,甚至他们听都没听过。”
“怎么不可能?1950年进出口总值11亿美元,1960年就到了38亿美元,10年翻了快三倍。
拿出口举例,我们只是出口些农副产品、轻纺制品。
而这些东西赚的外汇,就在口袋里待了一下,转头就用来购买机器设备和生产原料了,甚至有一年用了利润的92%”
侯楚指着资料,又道:“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也在努力。
为什么要把优秀的产品局限在国内呢?我说的不仅仅是一个煤气罐,而是很多优秀的轻工业产品。
比如二八大杠,非洲难道不需要这种便宜耐用的产品?我知道,您会说产能不足,产能为啥不足?难道您心里没有数吗?”
这几句话让余教授沉默了下来,甚至有点诧异,只能闷头看起了他整理好的资料。
无非就是些近几年的进出口数据,看到一半,她惊讶的抬头看了一眼侯楚,就几沓纸,竟然能联想到这么多,甚至还找到了些破局方案。
其实侯楚也知道这个痛点,半手工式的作坊也是无奈之举,工业化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好不容易挣了点外汇,赶紧买些工业母机填补国内空白,所有的一切都先紧着要紧的项目来。
比如东三省的重工业,沪市的轻纺织业,成飞,沈飞,包头617,西北蘑菇蛋之类的项目。
可有时候有钱也买不到好的母机,很多东西都被了卡脖子,甚至花大价钱只能买到些快淘汰的东西。
他的想法也很简单,用熟练的工人,配上大规模生产的设备,把出厂价打下来。
这也是后世的方案,用人口红利创造价格的优势,从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一件衬衫,生产的越多,边际成本递减,所以成本也会越低。
至于产品本身的设计和质量,能不能占有市场?那不是有侯楚在嘛。
最后用这部分的利润,去搞工业母机的研发。
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这笔利润是计划外的,而侯楚带来的改变,也是计划外的。
哪怕他的方案没成功,也可以提升技术水平,为春风来临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那时候国际加工制造业中心向我们转移,只要我们有技术,就能组织起生产。
无数的国营大厂就能在制造业转移中获得新生命,而不是半死不活,濒临改制。
沉默良久,余教授终于想明白了,郑重的回道:“我没想到你会想得这么远,这方案到底怎么样,只能用实践证明,产线的图纸我收下了,等下我就组织专家论证。”
侯楚点点头:“我的想法就是,用物美价廉的轻工业产品打开国际市场,有人不买我们的,但是总有人会买。
只要价格合适,产品过硬,就会有人省这个钱,选择我们的产品。
比如这次的煤气罐,就是一种创新思路,赚外面的钱补贴国内,用额外的利润组织研发,总比从侨汇扣下来强。”
这话明显让余教授有些意动,“那亏本怎么办?搞这么贵的机床,还生产这么多,万一入不敷出,我们可是要兜底的。
用筹建的煤气罐厂举例,背后可是一千五百个家庭,人家干的好好的,结果工资发不出,不闹事才怪呢。”
侯楚道:“销路我来想办法,不会亏本的,再不济也能保本.......而且现在是一千个家庭了,我不打算招这么多。”
“嗯,知道了,这东西的确很重要,我马上打专线组织论证。”
其实侯楚有一点没说,八级工制度非常好,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无奈之举。
要想更快的推进工业化,就必须用机器代替人,如果数控机床暂时搞不出,可以搞设计的专用机床,用大规模生产去弥补成本。”
当然,他也没想一朝一夕就去改变,这种东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慢慢的潜移默化去影响,而这一切,都要从做出成绩开始。
.......................
次日,一机部大楼,一间装修的很朴素的办公室里。
侯楚正拿着论证好的图纸找到分管轧钢厂的匡老爷子,刚敲开门,诧异的是,杨厂长也在,两人正围着一份计划方案都在讨论着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