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先让其疯狂
大名知府敬辉这几天,不是冒汗,就是在冒汗的路上。
政务副丞汪伯彦召见自己,也没有什么掩饰,就这样直不楞登地告诉敬辉,要他在开年新纪,给赵构上一份劄子,祈求皇帝陛下早立储君,上顺应天命,下迎合人心。
至于立哪位皇子为储君,还是请陛下拿主意才是。
汪伯彦就要敬辉做第一个溅水泡的小石子,虽然不大,但足以泛起涟漪。
“你是第一个,但绝对不会是唯一的一个。为什么让你做这上书立储的第一人,你可明白?”汪伯彦的话犹在耳边。
敬辉本来在朱胥事件上,是犯过错的人,还是张悫老爷子几句好话,汪伯彦又做了担保,赵构也就免于处理。
后来在大名府任上兢兢业业,政绩斐然,连续两年卓异,汪伯彦准备提拔他担任下一任的大名府路总督。
这些,都毫不掩饰地和他说了,甚至李渭的去处,汪伯彦都有透露,将要去新成立的日本特管区的九州岛担任总督,虽然都是总督,但按照大宋帝国的制度,外放特管区的总督,要比本土总督,无论是规制还是待遇,都高一级。
况且,外放历练三年,就有了进入大宋帝国真正管理高层的入门证,李渭是求之不得的。
只有李渭调任外放,这个大名府路的总督位子腾出来,才轮到他坐,前提是听汪伯彦的话。
敬辉权衡利弊,回去又和自己的幕僚心腹商议了半天,将所有的利益和风险都摆在桌面上进行分析,最后,还是利益觉得要比风险更大一些,所以,敬辉愿意去赌上一把自己的前程。
汪伯彦为什么选择敬辉,一是因为敬辉的提拔重用是他汪伯彦从中使了劲的,他敬辉应该知道投桃报李。一个知府放在大宋政坛,官不大可也不小,关键是中央朝廷政策落实到地方最为关键的一环。赵构也是很重视地方知府的政绩和官声,敬辉在这几个方面,都是卓异表现。
汪伯彦安顿好大名府,趁着年前慰问,先把大名府周边六县县令召集到大名府,名义上是对各县进行政绩考校和奖励,只不过这些话语之后,很有艺术性地从皇帝陛下的丰功伟绩提到大宋帝国的百年辉煌,继而转圜到赵构思想的延续和传承。
这个人谁最合适,大家得让官家好好想一想,最好说出来让大家来认可,才能让大宋帝国的这艘巨轮乘风破浪,继续远航。
汪伯彦其实有点等不及了,李纲最近身体不好,他是知道的,更知道,这件事,和他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纲曾用话点过他,告诉他,官家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很敏感。上次邢皇后的事情上,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皇子成人之前不立储君,免得出现兄弟阋墙的局面。
但好像不太管用。汪伯彦本来是站在德王这边的,去年开始骤然转了风向,力挺宁王赵强。
这一下就把朝堂之上的一湖本来平静的春水丢下去一个大炮仗,炸出一个老大的浪花来,没准还溅到岸上,淋湿了岸上一众观望风景的人。
大宋政坛政务院的一把手和二把手,居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让李纲心力憔悴,偏偏正赶上赵构远征日本,一路凯歌高奏,只是军事上的事情还好说,关键是拿下日本以后的整合治理,需要大宋政务院这边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以往都是汪伯彦的事情。
好在有张确、章振等年轻人不辞辛苦、夙夜勤勉,更有赵鼎统筹全局,全力支撑,这才确保对日之战大胜之后的平稳过渡。
李纲是个执拗公,按照年龄和资历以及贡献来讲,汪伯彦其实更是政务总丞的合适人选。但赵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偏偏召回被流放的李纲,起复重用,这让汪伯彦集团的人多少有些不满。
不过当初碍于赵构的强势和大势所趋,李纲才得以被任用政务总丞,而李纲一直以为自己更适合当兵打仗。
还是赵构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和未来,打仗,现在根本不缺精兵良将,但大宋缺少像李纲这样执着而坚定的执行力超强的实施者。
而汪伯彦,太过圆滑精明,适合于副职,不能当一把手。否则,过不了多久,整个政务院就变成一口大油锅了。
这样的政务院,绝对不是赵构希望看到的。
但汪伯彦着急啊,他是老资格了,相州从龙之功,也就是不能和宗老比,可比李纲资历要深厚啊,怎么会甘居李纲之后?
可是,李纲不想内耗,也觉得没有必要。赵构虽然明确表示不立储君,也对三个王子一视同仁,并没有明显的偏向趋势。
但李纲还是从一些蛛丝马迹方面,懂了赵构的一些心思。比如在对待邢皇后这个问题上,就绝对不会容忍有任何人和事情对皇后不敬,甚至不惜身背忤逆之名,处置了韩妃和刘妃这两个赵桓的女人。
并且还借此为邢皇后颁发了一枚“仁贤皇后”的小金印,凭借此印,可调动皇宫警卫团和东京内卫部队,这份荣耀,整个后宫独一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