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惊喜
张浩感慨了一会儿后看时间已经快10点了,于是想起来还得回去做饭,就骑着电动车匆匆忙忙的从老街赶了回去。
整个清河镇有三条主干道,一条就是汽车经常经过的车站路,一条是整个小镇的主干道新大街,还有有一条就是张浩现在骑车正在路过的老街。
老街的风格主要是以以前的老建筑为主,而且其搭建的方式不一样。
富裕一点的家庭搭建的是老式的两层楼房,但是楼底下还会放着一些石槽石墩。
在数十年的风吹雨打,这些石槽石墩都被雨水和风沙磨了一个又一个的细口和凹凸不平的水洞。
还有很多都是那种一层的平房,上面会用砖瓦砌成人字形的房顶,以防平房上面会被风霜雪雨冲刷,最后漏雨。
其中还有一些土房子,里面用的是那种特别空洞的水泥砖,外面则是用着泥土裹着。
房顶是用一些土胚和茅草搭成,上面裹着的是一层又一层茅草和泥之间相互形成的屋顶,不过这些房子现在已经不多见。
整条老街比新大街车站路那边萧条很多,很多房子锁上了都有很多年头了。
有些房屋已经年久失修,房顶已经破了或者门已经松散到感觉人只要碰一下就会倒下。
张浩一边骑着车一边看着这些风景,心中叹息着现在已是物是人非。
张浩对老街最大的印象是这里有一家私人诊所,私人诊所的医生其实和张浩还有一点亲戚关系。
这个医生姓吴,是张浩二婶的哥哥,所以张浩平时也得叫他大舅。
张浩的这位大舅在整个镇上也是挺有名的,虽然是赤脚医生,但是医术还是挺不错的。
尤其是对儿科的咳嗽,发烧,感冒更是一绝,而小时候张浩因为鼻炎体弱多病,一到换季和冬天就是长期的咳嗽,发烧,感冒。
所以张浩小的时候见这位大舅的次数就很多,总是被打针和吊水,所以张浩一直很怕这位大舅。
老街也是张浩一直敬而远之的一个地方。
张浩往前又开了一截,来到了希望小学的南门小门。
希望小学南门正对面还有一个独立的学区,这个学区和希望小学隔着老街对立。
这里是希望小学每一个学生都会来到的地方,希望小学的同学上六年级时都会被移送到这里。
因为很快就会小升初考试,所以学校对这里很重视,同时学校的图书馆也在这间老旧的教学楼里。
张浩驻足了一会儿之后就骑着车一直往前开到了尽头,这时车要么向左往上开,要么向右往下开。
向右往下开基本上就是河流和丘陵地带的交汇处,清河镇也算是依山傍水。
周边有很多的池塘,而清河镇老街下面有一条蜿蜒十几公里的河流,贯穿了清河镇所在山区方向的乡镇。
从小河往下走,能通往小镇上面两个3A风景区。
一个是位于山上的清河塔,一个是建立在另外一片山坡上面露天的烈/士陵园。
但是张浩是向左前行,骑行了400多米来到了另一座塔,清流塔。
这是一座六面水塔,共七层。
张浩小学中学每天回家的时候都会从新大街路过这里,这是他回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整个小镇的地标之一。
清流塔往上再走几百米,就是张浩所居住的大杨新村,因为这个村子里姓杨的人比较多。
在清河镇还有很多这样的村子和庄子,比如大周村,比如小董庄,比如小张村等等。
张浩骑车回到家里,将这些菜放在院子里面的水台上面,放水清洗。
水台后面有两个连接的房子,一是杂物室,一个是厨房。
杂物室里面放着以前的老家具和杂物,还有母亲供奉的菩萨。
张浩的母亲信佛,在张浩有记忆的时候,家里面就供奉着这个观音菩萨的塑像。
基本上农历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过节,张浩的母亲都会带张浩一起上香,菩萨周边的水果贡品从来都不会缺少。
而一旁的厨房后面其实还有一个柴房,原来这里是用来养鸡的。
既做柴房也可以养鸡,但是后来家里面并不是常年都有人,后来就不养鸡了。
张浩从杂物室里面拿了一个菜篮和一把剪刀,从大门出去来到了菜摊上面。
菜滩上面夏天的时蔬是最多。
门口左边这块种了西红柿,大蒜和小葱。
右边这一块因为是靠近巷口而后又沿着张浩家的院墙,呈现出一个大写的L形状,这里的菜摊面积是左边菜滩面积的接近四倍。
这边种了毛豆,罗汉豆,小黄瓜,大写L的交汇点则是种了一片秋葵和辣椒。
靠院墙这边则是拉了几个竹架,竹架上面爬满了豆角和丝瓜,以及最里面最小的那一片又种了一些南瓜。
毛豆张浩是不准备选的,剥毛豆太费时间了。
张浩用剪子剪下了几个西红柿,又剪了一堆秋葵,采了几个类似小米辣那样子的红色小尖椒,于是就满载而归的回到院子里面的水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