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封定安侯,居二十四功臣之首!
两日后。
金銮宝殿上。
满朝文武大臣们多数都已经知晓前些日子天子赏金万两一事。
今日,刘健刚一来到朝殿,便有不少文武百官前来恭贺。
百官眉宇间,无一不透露着羡煞之色。
“陛下驾到~”
随至一声宣号响起,百官皆跪于大殿上,齐声山呼道:“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坐身于龍椅上,朱厚照,威严说道:“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刘阁老。”
闻言,快步从朝列中走出的刘健,躬身拜道:“臣在。”
面带笑容的朱厚照,高声说道:“阁老虽身为内阁首辅,但在司农府担任期间,亦同样大放光彩啊!”
“若不是内阁需要爱卿打理,朕都有心命爱卿继续担任。”
被天子一说,刘健的脸上亦露出了笑容。
话语中对刘健夸赞、喜爱之意,尽显无遗。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无一不为粮食的缺少而发愁。”
“纵是太平盛世,又何曾见过如此高的量产,刘爱卿此举可谓令帝国再创盛世啊!”
刘健站身于大殿上,谦卑拜道:“陛下圣誉,老臣受之有愧。”
朱厚照微微摆手道:“爱卿谦虚了!朕得闻此事时,心中激动不已,虽已有万两黄金赏赐,但依旧不足以彰显爱卿之功!”
“苦思两日,故朕对爱卿另行封赏。”
目光不禁向站在一旁的内侍太监望去,领会天子圣意的他,上前一步道:“刘阁老解帝国粮食之根本,造福天下百姓,其功非金银足以表彰。”
“朕苦思两日,故封刘阁老为定安侯,位列二十四功臣之首!”
霎时,朝殿之上,文武百官皆怔在原地。
时隔数月,本以为二十四功臣一事会被天子搁置,没曾想今日竟会重现于大殿上!
最为重要的是,还是二十四功臣首位!虽说天子之前已说清楚,二十四功臣并无序列之分。
可谁不想把自己的那一幅功臣图,摆放在最靠前的位置!
羡煞之色尽显于面颊上,尤为李东阳最为明显。
粮食之功,乃帝国幸事,亦正如朱厚照所言,是百姓之福!
大国之争,其一在于人口,其二在于粮草,其三在于武器……
如今,帝国万事以备,无论是人口还是科技都处于世界顶尖之列。
虽时经四年,帝国早已不必为粮食的不足而发愁,但帝国需要发展,人口同样也会增加。
在此一事上,司农府未雨绸缪,刘健独创改良种植一事,为帝国日后的发展扫清了最为根本的障碍。
故,刘健位于二十四功臣首位,亦才能表彰其功德。
大殿上,刘健怔在原地,没想到日夜朝思暮想的二十四功臣图,会在今日被封赏于他。
喜极而泣的刘健,踉跄着身子不禁跪在地面,情绪激动的说道:“老臣拜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天子不但给了他二十四功臣的名额,并且还位列于功臣图首位!这是何等的荣耀?
封侯、赏万两黄金、位于二十四功臣首位,如此大的手笔,放眼于朝中百官,心中又怎会不羡慕?
现今,帝国已不同于往日,帝国征战各国,其帝国麾下属国不下七十,唯帝国马首是瞻。
寻常一名官吏都足以担当属国内的上使,更何况这二十四功臣之首。
恐怕刘健之名,虽不如天子威震四海,亦会被属国臣民所熟知。
功名,功名,有了功绩,才会有名位!身为文官,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
这一刻,刘健万般荣耀加以一身,心中情绪自然无以言表。
坐身于龍椅上的朱厚照,面带笑容道:“爱卿平身吧!”
“谢陛下。”
朝中百官心绪、神态,朱厚照一一猜到,而他要的正是这样的结果。
也同样是二十四功臣图为何确立的目的!
退回于朝列内的刘健,内心思绪一直回忆着方才,恍如梦境难以让人清醒。
“李阁老。”朱厚照高声说道。
连忙从朝列中走出的李东阳,拱手拜道:“微臣在。”
“朕如此封赏刘爱卿,可有何不妥之处啊!”
闻言,自然清楚天子为何如此发问的李东阳,拱手拜道:“回禀陛下,刘大人造福于百姓,解粮食之难!陛下如此封赏,合乎情理。”
朱厚照微微颔首道:“两位阁老为帝国尽心尽力,朕自然一一看在眼中。”
“今日朕封赏刘阁老,亦是对他功绩的表彰,望诸位爱卿勤勉。”
朝中百官,齐身拱手拜道:“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尚恭候于大殿上的李东阳,俯首躬拜,心中思忖半许。
天子将他召出之意,亦恐怕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其中意思。
现如今,自己正忙于处理教书先生考核事宜,若能完善此事,又何尝不是一件对帝国影响深远的功绩。
想明这般,李东阳双眼清明道:“微臣定当不负陛下厚望。”
李东阳突然没来由的冒出这么一句,未能听懂天子圣意的文武百官,自然不清楚他在说些什么。
反倒是坐身于龍椅上的朱厚照,脸上浮现出些许笑道:“免礼。”
“谢陛下。”
待得李东阳退身于朝列内,朱厚照高声说道:“今日,朕心甚悦,若诸位爱卿别无他事,就早些退朝吧!”
“刘阁老,你且先回去准备准备,正午过后,百官入朝,朕已命宫廷画师朱端为爱卿临摹画像,入功臣阁!”
“微臣多谢陛下。”
“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
直至天子从朝殿中离去,一脸笑容的刘健,激动万分。
画像迁至功臣阁,由百官亲眼见证,何等荣耀。
相比于其他功臣图,首位功臣图的面子可谓是最为明显的!
本来好不容易稍稍平定下心绪的朝中大臣们,内心再起波澜。
二十四功臣图的诱huo,对他们实在是太大了!尤为一直为此事拼搏的刘健,在其他大臣们的恭贺中,久久都不曾缓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