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第123章 阉宦掌权?嬴政刘邦朱元璋都无比警惕!

  朱棣表情呆滞,脑袋一片混乱。

   怎么又是我?

   为什么啥事都有我?

   一张愤怒的老脸出现在朱棣面前,直接把朱棣的心神拉了回来。

   朱棣身体一抖,下意识地躲到了柱子后面,大叫道:

   “父皇,儿臣真的知道错了!”

   朱元璋怒气冲冲地开口。

   “怎么,你也想要大明再出一个霍光和王莽?”

   霍光、王莽,都是西汉时代的权相。

   他们两人都掌控着朝局,将皇帝给直接架空,甚至能废立皇帝!

   唯一不同的是,霍光没有选择篡位,当了一辈子权臣。

   而王莽,则悍然篡位,建立了“新”朝。

   朱棣满脸无奈,道:

   “父皇,真不是儿臣叫苦,但是你让儿臣每天处理政务七八个时辰,儿臣真的办不到啊。”

   七个时辰可不是七个小时,而是十四个小时!

   当了皇帝还天天这么干,也只有朱元璋这种堪称变态级别的人物才能做到。

   朱元璋怒道:

   “朕是老了,想事情难免会慢一些,你这么年轻,一天六个时辰也足够了。”

   朱棣苦着脸,指着面前的大明群臣。

   “父皇,不信您问问他们,他们谁能坚持每天六个小时,一年都从不休假的?”

   朱元璋看向大明群臣。

   大明群臣也慌了,忙道:

   “陛下,臣等真的不行。”

   开什么玩笑,大家拼死拼活考科举当官,是为了每天上六个时辰的班?

   那当这个官还有什么意义!

   平时有朱元璋的威严在,谁也不敢说。

   但今天就不一样。

   法不责众嘛。

   朱棣见状,赶忙开口。

   “父皇也看到了吧?真不是儿臣偷懒,但儿臣觉得,一天四个时辰真就已经是极限了,父皇您这七八个时辰的,除了您天纵之才,真没别人能做到了。”

   “大家说,对不对?”

   大明群臣齐声道:

   “对!”

   朱元璋:“……”

   这一刻,朱元璋有一种无敌的寂寞感。

   这些废物,竟然连每天六个时辰处理政务都做不到?

   他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朱元璋叹息一声。

   “世人皆驽钝,古人诚不我欺!”

   朱棣和大明群臣就当没听见这句话。

   反正,一天七八个时辰这种事情,谁爱干谁干,我们不可能干的。

   剩下那点时间,就算是只用来吃饭睡觉洗澡都不够!

   朱元璋看这些家伙心烦,干脆将目光重新转回金幕。

   【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就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

   【皇帝作为规则的制定者,能在大部分时候压制丞相,但丞相之中当然也会出几个天纵之才,反过来压制皇帝。】

   【大明皇帝们对此心知肚明,于是朱棣一方面让内阁成员扩充,以避免首辅独断专行危及皇权,另外一方面又开始对宦官松绑,让宦官获得一定权力。】

   【朱棣在世时,宦官是根本无法和内阁相提并论的,内阁也只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提线木偶。】

   【朱棣死后短短一年,朱高炽也死了,轮到朱瞻基继位。】

   【朱高炽虽然仅当了一年不到的皇帝,但他作为太子时就经常在朱棣亲征瓦剌鞑靼时监国,拥有丰富的政务处理经验。】

   【而朱瞻基仅仅当了不到一年的太子就仓促继位,在这方面完全无法和朱高炽相提并论。】

   【此时的朱瞻基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皇宫之外是内阁那些经验丰富随时都能玩弄年轻皇帝的老臣,而皇宫之中还有自家母后张氏摄政。】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为了更多的获取权力,他开始启用宦官来争权。】

   【也正是在朱瞻基一朝,宦官获得了读书习字的权力。朱瞻基甚至还直接在宫里成立了太监学堂,专门教授太监知识。】

   【由此,许多具有丰富学识和斗争手段的宦官开始脱颖而出,走上权力舞台。】

   【等到朱瞻基死后,年幼的朱祁镇更进一步,将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振扶持到了权力舞台的最中央。】

   【太皇太后张氏还在时,局面尚可控制。王振毕竟只是一个太监,不可能和张氏对抗。但到了正统十一年,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之中的“三杨”先后老死,局面彻底改变。】

   【王振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而司礼监也正式获得了“批红”权,成为跟有“票拟”权的内阁分庭抗礼之大明核心权力中枢。】

   伴随着这些字幕的播放,是王振和朱祁镇在一起的情形。

   朱祁镇显然对王振非常看重,竟然直接称呼王振为“先生”。

   而随着时间的过去,王振竟然出现在一处极为堂皇富丽的京城大宅之中,接受许多大明高官的祝贺。

   甚至有些官员直接给王振下跪行礼,口称“翁父”。

   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第一次露出了目瞪口呆的表情。

   “堂堂官员,竟然称呼一个阉人‘翁父’?”

   “这大明,也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