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盘点短视频名场面,古人全麻了

第26章 九年义务教育的震撼

  秦始皇摸着下巴思忖:

   “这个科举制度倒是有意思。”

   “经乡试、殿试、会试,考试内容逐渐深入,层层选拔挑选人才。”

   “我大秦读书人本就稀少,高中状元之人必是人中龙凤!”

   李斯看着天幕连连点头,异常惊喜。

   “陛下,此法甚妙!”

   “大秦取仕制度多为世袭。”

   “开设科举,可取民间真才实学之人,也可剔除贵族中无才之人!”

   “自春秋战国时起,百家争鸣。民间思想家频出。”

   “此科举制度可使其在秦为官。”

   “届时必为我大秦中流砥柱!”

   始皇帝微微颔首,很肯定李斯这番话。

   只是这平民为官,必定会触及到王侯世家的利益。

   先秦商鞅变法就是触及到贵族利益,最终被车裂。

   而且如今秦国百废待兴,基建四起。

   朝政广征民夫兴建长城,虽并未每户全部征集,至少留下一个人。

   但大部分都会在家忙农事,照料老人。

   平民中也罕有读书人。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才是。

   ......

   刘彻的脸上写满了疑惑,眉头紧皱,眼中露出些许迷茫和不解。

   这科举制度看起来是朝廷选拔官吏的考试。

   他即位之初,将选拔官吏由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改成察举制。

   察举制首先得通过郡守或者诸侯的举荐,再经试用考核才任命官职。

   如果官员推荐的人如果没有通过考核,或者在为官之后犯事,这个官员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经察举制选出了一些很有能力的官员。

   例如董仲舒、东方朔。

   他自认为察举制公平公正,广纳人才。

   可是天幕倒是完全没提呀。

   看来是有些许弊端,以至于被科举制度取代。

   倒是这科举选出的状元颇得后世之人肯定。

   可是科举制是一级一级的考试。

   读书人本就稀少,如此选出的人必然只有凤毛麟角。

   如今大汉乃多事之秋,急需人才。

   他已经颁布诏令,向天下召集经世之才。

   逐级考试实在是来不及。

   等这次攻打完匈奴,再做打算吧。

   ......

   朱元璋一脸得意,胡子感觉都要翘到天上去了。

   我大明的状元都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只会背四书五经。

   从举人开始,就是靠个人能力发挥了,都是肚子里面有真货的良才。

   当然状元不止得有能力,还得有颜值。

   朱元璋想起大明第一次殿试的情景。

   郭翀的文章写的真是好啊,可惜长的丑了点。

   还是吴伯宗好看一些,该当状元。

   ......

   赵匡胤看到天幕提到的史上最卷科举是在北宋,忍不住心中得意。

   “我大宋人才何其多!”

   “仅仅一届科举,就好些人在历史留名!”

   他哪里想的到,集合这些人似乎是花光了北宋的气运,直接让北宋人才断代呢。

   ......

   “寒门难出贵子就是有信息差。”

   ”寒门为了读书举债,用妻子嫁妆的,比比皆是。”

   “古代早期教育资源被贵族垄断,上学也不是想上就能上。只有王侯、公卿子弟才能上学。”

   “古代纸张技术和印刷技术都不发达,在唐朝,普通平民不吃不喝一个月,也不见得买得起一卷书。”

   李世民看着天幕沉默了。

   虽然科举制度让寒门学子重现曙光,但是笔墨纸砚、书籍的价格都让人望而却步。

   寻常百姓家要是有一卷书,是可以当做传家宝一样的存在。

   而读书不止有这些花费。

   还有请夫子讲学、赶考的费用。

   他想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入仕,任重而道远啊。

   想到这,他不禁叹了口气。

   不过这印刷技术是什么,是跟书籍相关吗?

   李世民来了兴趣,继续看着天幕的评论会不会出现相关内容。

   “古代全国参加科举考试才十几万,现在全国高中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就有五千万,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古代读书人有质量,现代有数量啊。2023届大学生1158万,研究生130万。”

   “建国之初人口5亿,4亿文盲。50年代开始扫盲,10年扫盲一个亿。如今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人口14亿,华夏文盲率不到3%。”

   “九年义务教育啊,不上学犯法。”

   “害,我大江城有个地方街道口知道吗?因为过了街道口,研究生多如狗,博士更是满街走。”

   “最近几年,博士都因为太多,沦落到扫大街。”

   “古代马车载重一般200公斤,五车就是1000公斤。按照每公斤竹简8000字来算。学富五车就是800万字。这阅读量,中学生轻松搞定。”

   “今年刚考上清大,晒晒我的高中复习资料。[8米高书图]”

   “恐怖如斯!我旦旦医学系献丑了。[一学期课本厚半米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