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两个多月差,分局按长航公安局领导要求给韩渝放了一星期假。
韩渝却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一早,跟海军干休所方政委一起驱车赶到军分区,向王司令和陈政委汇报工作。
“你们打算研究怎么救援潜艇?”王司令搞清楚来龙去脉,顿时大吃一惊。
“我们是防救船大队,本来就是专业从事舰艇和人员救援的。”
韩渝深吸口气,补充道:“舰队首长和东海基地首长很重视很支持,他们认为我们滨江经济建设搞得好,船舶修造业比较发达,无论在经济实力上还是在技术力量上都具备一定基础,再加上我们滨江在预备役部队建设上拥有丰富经验,甚至取得了不少成绩,对我们能否成功有信心。”
一开口就是滨江经济建设搞得好,说白了就是让滨江出钱呗!
市委市政府对预备役部队建设是很重视,不然当年也不可能给滨江预备役团拨一千万经费。
但搞潜艇救援跟搞科研差不多,且不说市里能不能再拨一千万,就算市里真愿意给这么多经费,这些经费花下去也可能打水漂,毕竟谁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能成功。
王司令员不敢也没实力答应,一样不能明确反对,干脆拿起手边的红色保密电话,当着韩渝和方政委的面向陆书记汇报。
陆书记听说韩渝回来了,当即让王司令和韩渝一起去市委。
等二人匆匆赶到陆书记办公室,秦副市长也到了,韩渝就这么坐在陆书记办公桌前向三位领导汇报起工作。
“之所以想到朝这个方向发展,主要是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潜艇失事太让人震惊了。那是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核潜艇,可说出事就出事了,艇上一百多名官兵全部遇难。”
韩渝顿了顿,凝重地说:“俄罗斯官方虽然遮遮掩掩直到前几天才宣布潜艇失事,但国际社会从收到潜艇失事的消息那天就很关注。据可靠消息,俄罗斯的救援堪称一波三折。”
陆书记好奇地问:“怎么个一波三折?”
“发现库尔斯克号失联后,俄军派出一架伊尔38反潜机去失联海域搜寻,找了整整三个小时,什么都没发现。紧接着,又派出了更多飞机,但依然一无所获。”
韩渝回想了下出访时欧美国家外交官说过的话,以及在舰队司令部获得的消息,继续道:“当时,美国已根据地震信号和相关情报,推断出了库尔斯克已经沉没。向俄罗斯表示愿意提供救援设备,但俄罗斯方面拒绝了,说救援工作正在实施,而且非常顺利。
第二晚上10点半,俄海军北方舰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停止演习,派出大约20艘船只和3000名水手,全力进行搜救,结果也是徒劳。
再后来终于锁定失事潜艇的位置,等紧急抽调的救援船赶到事发海域整整用了8个小时。由于救援船是艘老旧船舶,到了事发海域因为风高浪急无法展开救援。
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才放下两艘救援艇先后几次下水,可两艘救援艇太小,无法在风高浪急的北冰洋救援作业,要么与库尔斯克号发生碰撞,要么电池没电,甚至有一次还丢失了坐标,最终都不得不铩羽而归。”
陆书记下意识问:“救援艇?”
“不是救生艇,也不是冲锋舟,而是一种小潜艇。”韩渝打开公文包,取出一张早上在军分区打印的图片。
陆书记接过看了看,问道:“你们想自主研制这种小潜艇?”
“我们没这个技术实力,也没那么多经费。”
“那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我们打算自主研发救生钟。”韩渝从公文包里取出第二份手绘的图纸,汇报道:“这是一种援潜救生的专用装备,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援救失事潜艇艇员并进行集体脱险的救生装备,也是最早出现的对口救生装备,相关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秦副市长低声问:“用这个钟怎么救援?”
韩渝耐心地解释道:“救生钟分上、下两室。上室为救生室,用于控制救生钟和运载失事潜艇艇员。下室为通道,用于引导救生钟与潜艇救生平台对口连接。救生钟用脐带式管缆与工作母船上的相应系统相连,并由工作母船吊放入水进行救生监控。
救援时先确定沉艇方位,然后由潜水员携带钟里的钢索,把它固定在沉艇的救生舱口,再把救生钟放下,进行援救。使用救生钟援救失事潜艇艇员时,艇员不需要与海水接触,也不受海水压力的影响,在援救过程中,能正常活动和休息。
救生钟平时配置在救生船上,由于救生钟本身没动力,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由救生船进行吊放回收。总之,这是现阶段最安全也是最理想的救援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救生钟的最大深降深度只能达多250米,再深救生钟就无能为力。”
陆书记大概听明白了,托着下巴问:“用救生钟救援,有没有成功案例?”
“有,1939年5月,美国最先用救生钟成功地救出了沉没于大西洋73米处的‘斯阔露丝’号潜艇上的33名艇员,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从七十年代开始都陆续装备了救生钟,一直运用到今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