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虏最近确实有认真学习,然后摸索出一种套路。
如今最流行的是《滕王阁序》那种骈文,不仅命题,还规定句式,相当于在螺蛳壳里做汤,得套上规定的外壳。
王勃毫无疑问就是写骈文的好手。
平虏把收集到的名作范文都读了一遍,把各种词汇分门别类的归类,然后拼凑出了一篇辞藻华丽的玩意去给父亲看。
“爹!我可真是个天才!把这些好词好句抽出来凑一凑,就是一篇文章。”
七郎拿起一看,语句虽有不通的地方,却花团锦簇,挺能糊弄人。
但实际情况,四六骈文确实就有这毛病。
以至于到后期,韩愈会提出“古文运动”,反对这种自六朝以来兴起的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
平虏这篇文章虽然语句有些问题,但用典和文法没错,改一改还真能用。
“你这小子,书没有白看啊。”七郎似笑非笑地赞了一句。
这儿子可以,搞出一个“四六骈文生成器”!
平虏得意地说:“能行吧?等我收集更多词汇和典故,压倒王勃也不是问题!”
七郎微笑:“你能够总结出这个,证明书还是读得进去的。将来中状元也可能,爹看好你!”
“爹,你当年想得出这种套路吗?”赵平虏神气地问。
七郎轻轻敲了敲小儿子的脑袋,“瞧你得意的!爹要是像你一样,就中不了状元!”
他在国子监的时候,年年岁考都数一数二,也就唐璿能跟他争一争。
本朝状元内定是潜规则,但他若没有真本事,先帝也不可能内定他。
能像刘植那样,在进士名单上挂个名字,已经是皇恩浩荡。
平虏这小子,起点比当初的七郎好多了,有个了不起的父亲呢!
但小孩子还是要鼓励的,七郎说:“你这套路不算错,但词汇和典故还需要学习,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好好读书吧!”
赵平虏连连点头,爹爹说他不错!
也就是说他确实可以中状元了!
平虏兴高采烈地拿这套“四六骈文生成器”,生成好几篇华丽漂亮的文章给小伙伴们看。
赵禧和赵正都赞平虏聪明,李弘却说:“你既有此技巧,为何提前暴露?”
赵平虏:……对哦!
还没到岁考呢,就把自己总结的套路暴露了!
他只能硬着头皮说:“小小岁考而已,我的对手不是太平书院这些学子,而是天下名士!”
“壮哉平虏!”李弘鼓掌,“我读书比你好,你能中状元,也就是我中了!”
这对“明君贤臣”顺利进入互夸模式~~
赵平虏还写了一封信给长安城的堂兄们,苦恼地表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小小年纪就那么聪明,长得又俊俏,可如何是好哦!
临近年底,下乡支教的学子们陆续回来,参加岁考。
太平学院仿国子监的学制和规定,每门经典的修业年限,最短为一年,最长为三年,考试成绩分“通晓”、“及格”和“不及格”。
不及格是要受罚的,还可能被逐出学院。
下乡支教的学子们除了教乡民识字,还要帮忙秋收。
一些娇生惯养的郎君还是第一次干农活,掌心脚底都磨出水泡,乡野生活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和农人的苦相比,读书的苦根本算不了什么!
一定要珍惜读书的机会,来年进长安考入国子监,才不辜负赵大都督的期望!
小小年纪的赵平虏告别小伙伴们,提着他的小考篮,姿态潇洒地走进书院。
……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紧张的。
考砸了,大唐第一聪明人的面子往哪搁?
太子殿下的面子往哪搁?
他唉声叹气地走进一间小房子,这里大多是学渣,比如冯刺史家的一串小冯。
看到不足十岁的都督府小郎君走进来,学渣们都对他行注目礼。
这几日,他们的爹娘给赵平虏拉足了仇恨。
“赵郎君才这么小,你若连他都考不过,就别读书了,都下南洋贩昆仑奴去!”
……他们倒是不介意下南洋,只是对昆仑奴不感兴趣!
知道赵平虏是来打他们的脸的,学渣们全都气咻咻。
可一看赵平虏耷拉脑袋,跟吊起来的老鸭似的,学渣们顿时心平气和:同是天涯沦落人。
都是被爹娘逼的吧?
要不然谁愿意来考这鸟试?
是蹴鞠不好玩,还是下河摸鱼不香?又或是荔枝湾的花娘不好看?
赵平虏依靠人畜无害的神情赢得了众人的同情心。
他才刚坐下,旁边一个小冯就说:“考不过也无妨,来年再考。你父亲若是生气,你就躲去祖父、祖母那里。”
显然,这是一个习惯挨罚的。
小冯见赵平虏耷拉着不说话,接着说:“当爹的,对自家儿子几斤几两,心里没点数吗?”
赵平虏:……
他问了一问,得知这个小冯就是许敬宗的小外孙,不禁说:“你外祖的文采是先帝都赞赏的,长安城还有人说起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