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亮剑:我楚某人一定帮帮场子

第454章 卫长官登场,连换三将

  楚云飞人在海参崴,早已经提醒陈辞修脱身了,结果他还是拖了两个月。

   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何至于呢。

   他身边是孙铭、龙文章两人,近卫装甲师就在海参崴驻扎,留守在楚云飞周边,以备临时调动。

   “东北的局势不太正常,双方火力逆转,这里边都是老毛子的问题。他们在往东北输送重武器。”

   龙文章很敏锐的观察到这个点。

   既然可以输送重武器,是不是也可以输送兵力?

   这句话可点醒了楚云飞。

   光顾着看果军的热闹了,忽略了慈父这家伙,并非是省油的灯。

   “安排平津地区的兵力撤退吧,没有意义了,应向热河转移,与兴安岭沿线防守部队汇合。转移过程中,可细化兴安岭地区各路线,制作详细地图。”

   “你与黄玮兵团整备,搞不好我要在冬去春来之际,对贝加尔地区用兵,拿下贝加尔湖至外东北一线。”

   听着楚云飞云淡风轻的语气,廖建楚内心却已激荡起来。

   训练了许久的装甲兵团,总要到战场上检验一番,到底能不能攀登上陆军第一的宝座,就看这一战了。

   “钧座,外贝加尔是苏军主战兵团,这是一块磨刀石,我陆军第一兵团定要骑在他的头上,以此扬名。”

   廖建楚磨刀霍霍,早就想挥师西进了。

   干掉了海参崴20万远东军后,他的进攻欲望以及兵团组织能力都大幅度提升。

   “秘密筹备兵力,准备弹药,调配备用坦克。上一次打掉毛熊远东,这一次打掉他外贝加尔地区的触手。

   传我军令,令吴子强、李士龙汇报兵团整训情况,以及装甲师整训情况。第四兵团、第五兵团作为二路兵团,执行封锁围剿任务。”

   楚云飞的目光在于贝加尔湖地区,拿下重要的内陆交通枢纽赤塔。

   西伯利亚平原一马平川,正是闪电战的最佳战场。

   要一举粉碎贝加尔湖地区的精锐,打残慈父在远东的触手,令他三五年内无力向远东用兵。

   这一切的契机还要等一等,等东欧与西欧局势突变,等关外优势尽显,等辽沈出现战役的萌芽。

   陈辞修这边正着急呢,他刚刚给老头子下了军令状,愿意与奉天共存亡。

   结果马上打了脸,想要撤出东北,赶紧逃离这个火坑。

   军事调动上不用想了,让自己的老婆走宋夫人的内线,称自己病重下不来床,需要到美国去治疗。

   关外是有毒么?

   杜光亭去待了一年,病重跑去治疗了。

   你陈辞修才过去几个月,也说病的动不了,要去治疗身体。

   老头子发愁,碍于宋夫人说好话,陈辞修让老婆给宋夫人送了大礼。塞了不少钱财,算是获得了老头子同意,让他去治疗身体。

   又安排人去请暂时没什么主要职责的卫,卫长官从抗日时期就落了猜忌,一直安排到无关紧要的地方,要权没权,要兵没兵的。

   气的卫夫人破口大骂,“争权夺势的时候一个个往前冲。现在知道关外是火坑了,逃避责任,一群什么东西。”

   不管如何,

   卫长官到了奉天,换回了“重病不起”的陈辞修,与陈辞修一批离开东北的,还有几辆卡车的财富。

   要么是地方军统孝敬,要么是军内有人搜刮的民财。

   升官发财让他们玩明白了。

   卫初到地方,难以掌握军队,手下军官又不服他,对于命令阳奉阴违。他本人还是希望能够力挽狂澜的。

   而卫长官又是国府内少有的几个擅长打逆风仗的指挥官。

   奈何他拿到的作战图太被动了,经过了陈辞修之后,关外战局从火坑变成了火海,没有人可以脱身其中。

   跳火坑这种事情可能属于国府的传统,杜光亭跑路的时候,已经反复申请过援兵。

   没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结果陈辞修来了。

   现在陈辞修跑路了,卫长官又跑过来接力,似乎非要在火坑里找水,找那个不自在。

   基于当前局势,他做出的判断是死守城池,与101部队僵持。

   能够用40万部队牵扯70万东北野战军,剩下的听天由命了。

   若是关内能够迅速结束,集中兵力可以缓和关外情形。

   如果是关内都歇了菜,他再怎么折腾也回天无术。

   野战军不是擅长围点打援嘛,只要我不支援,就不会被围点打援喽。

   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不制造问题。

   该说卫长官破罐子破摔呢,还是说他别有用心。反正兵力进一步收缩,囤聚在重要城市内,相互之间也不管不顾。

   这时候老头子坐不住了,认为关外不能继续打下去了,抓紧把兵力往锦州调,找机会撤入关内。

   而且楚云飞把平津地区让了出来,他已安排七路半的兵力抢占平津重要路线,贯通山海关,令东北主力撤出来。

   最高长官的意思是撤,但卫长官的意思是守,务必守在奉天。

   已经打不了野战了,出城就是死,这时候往锦州撤,可能保留一些兵力,但主力绝对会大受损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