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辽藩的朝堂和大梁的朝堂也一样,同样有各种派系,也同样存在派系之间的争斗。只不过目前看,还没有大梁朝堂那么严重罢了。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其实辽藩朝堂大概分成这么几派,一派就是以吴晋为代表的长安派。当年杨竞在封王的时候,身为御史的吴晋就仗义执言,这才得罪了还是太子的永安帝,被任命为辽王府左长史,然后打发他和杨竞一起到襄平城。
杨竞在大年夜逃出长安城,通过并州前往襄平城。而吴晋则是带着辽王仪仗和大队人马吸引大梁朝廷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开封县附近,吴晋直接带着还是护军校尉的苏烈,直接杀了前来传旨的太监和锦衣卫。
后来在收复霸江以北被高句丽占据的9个县的时候,吴晋则是连克盖平县和海州县。杨竞任命吴晋为吏部和兵部双尚书,后来成立内阁,杨竞任命吴晋为内阁首辅、崇文殿大学士。
几乎绝大部分从长安来的官员,都以吴晋为领头人、长安来的这些人,由于算是有了某种意义上的从龙之功,所以杨竞在授予官职上绝不吝啬。几年下来,随杨竞从长安来的那些人,几乎都升到中高级官吏的位置,这些人自然愿意聚集在吴晋的身旁,毕竟吴晋是这些人的领头人。
而吴晋就任吏部尚书之后,更是掌管了辽藩的用人之权。吴晋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提拔了很多自己人,所以吴晋这一派,势力不弱。特别是杨竞和吴晋名义上的妹妹吴青阳成婚以后,吴晋成了杨竞的大舅哥,正经的国舅爷,吴晋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在辽藩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除了吴晋,枢密院枢密使曾泰也是一股很强的势力,当初在黄河边,曾泰率全族5000余口来投靠杨竞,这些人,是杨竞就藩初期的基础班底之一。这些年,曾氏族中的子弟纷纷得到了提拔,曾氏一族在辽藩成了第一望族。
虽然吴晋才是大辽官职最高的官员,但是吴晋的家族比较弱,或者干脆说就没有家族,只有一妻一子还有一位老母亲,不像曾氏家族枝繁叶茂。曾泰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军中,特别是在大辽边军之中。大辽五大边军,很多中级、低级军官是曾氏子弟,其中也不乏高级将领,像辽西边军总兵曾毅,就是曾泰的亲孙子。曾家是大梁军中第一家族。
除了吴晋和曾泰,内阁大学士钱峰也是一个山头,钱峰是最先投靠杨竞的原大梁襄平郡本地官员,很多原大梁襄平郡的官员都汇集到钱峰的旗帜之下,像通政司通政使杜宇啊,襄平郡太守魏江啊,包括被杀的原礼部左侍郎周明,都是钱峰这一派系的。
至于说赵石,主要的影响力体现在经济领域。作为大辽的户部尚书,除了皇室资产以外,就没有赵石管不到的,即使是皇室资产之一的襄平商号,也是赵石的大舅子柳峻在管理,可以说是赵石在大辽经济领域有些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大批经济官员和商人汇集在赵石身边。
杨竞之所以设置皇室独资的奉天银行和四海银行,就是为了捏住大辽的经济命脉,毕竟在有武力保护下,控制住了金融,就控制住了经济。但不管怎么说,赵石绝对可以算的上是一股强大的势力了。
内阁的三位大学士,杨竞不是随便任命的,每个大学士身后,都是一大群的官员。不然你个人能力再强,身后没有庞大的官员群体支持,也坐不稳大学士之位。顶天就做到六部尚书,就算到头了。
辽藩朝堂上主要的四股势力就是吴晋的长安派、曾泰的军事派、钱峰的本地派和赵石的经济派。这四派之间有斗争,也有交叉,总体上是斗而不破的一种状态。四派共同在杨竞的带领下,处理辽藩各项军政事务,分享辽藩的各项权力。
杨竞自然会居中把握,曾泰在军中势力大,杨竞就成立了以魏国公徐远为统领的长林军。加上杨竞直属的神策军和水师,自然能压制得住边军,所以也不怕增氏家族有什么异心。不说别的,现在襄平城的城防,还是由神策军4个步兵旅负责呢。
而成立六大国有公司,则是某种意义上的对赵石的分权。像大辽工业公司、大辽建筑公司和大辽能源公司隶属于工部,大辽运河公司隶属于兵部,大辽农业公司、大辽纺织公司隶属于户部,这样一来,原来很多户部负责的经济事务,就通过机构改革的方式,转移到了工部和兵部,相当于分走了户部一半的经济权。
新任的大辽工部尚书,正是辽王妃徐云和徐锦的亲哥哥,魏国公徐远的儿子徐文,这也算是杨竞的大舅哥,正经的外戚。杨竞通过复杂的关系,将辽藩紧紧的拧成一股绳。
至于说其他的大臣,也有一些小的势力,比如说余成出身政保司,就和现任的政保司主事柳依走的近。比如江水和赵石关系不错,可能是因为赵石投靠辽藩的时候,赵石的家属是江水的军情司接回来的。还有一些读书人投靠张元啊,张元是士林领袖。女性官员则更愿意投在秋华门下,可能与秋华本身是女性有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