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反粒子囚笼’,武器化与储存难点
反物质一点也不神秘。
恰恰相反。
人类的恒星系内,它一直都存在。
只不过因为反物质会与它的正物质形态粒子湮灭的原因,太阳聚变产生的正电子,都会直接在内部就湮灭,也不会被外界的人类观察到而已。
发现它,还好说。
可捕集它,对蓝星文明来说,就已经不是能完成得了的工作了。
哪怕苏文都得先修个中型巨构才能实现。
而如何安全地、长期地,妥善存放反物质...
这就更不是能轻易完成的工作了。
毫无疑问,它的安全性,是最大的问题。
反粒子一旦遇到它的正形态粒子,就会在近距离内迅速接触并发生湮灭。
那么该如何清理范围内所有类型的同类粒子,就成了一个紧要问题。
不清理干净,就无法安全储存。
固然,它湮灭之后释放纯能,是有不小的危险性...
更何况,这也不光是危险不危险的问题。
——粒子都没了,那还捕集个啥?储存个啥?
毫不客气地说。
海伦娜给他看的那个巨型结构,里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区段,实际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储存功能才被设计出来的。
..
想让反物质保持长期存在、不轻易湮灭。
最好的选择,自然是控制它的行动。
以力场约束它在微观领域的运动,让它不要到处乱跑、以至于逃出容器。
其次,必须保证容器之内,不能有与它相同的粒子。
正电子会在与电子结合后湮灭;
反质子会在与质子结合后湮灭。
而反氢原子则最为危险,
因为它会与任何包含一颗以上质子、以及一颗以上电子的原子产生湮灭...
...林林总总。
不同种类的反粒子,都有不同种类的特性。
想约束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靠力场。
而且得是引力场。
磁约束都不太靠谱。
毕竟你无法确定,会被云室捕集到的,究竟是哪一种粒子...
太阳系内最大的反物质产出地,自然是太阳内部。
那里有海量的正电子产出。
但想要深入漫长的恒星外层、到恒星内部进行采集...
不是说不能做。
有许多的巨构建筑,是能够实现类似效果的。
比如说举星者,又比如说恒星熔炉。
但它们都是以苏文目前的技术水平、工业能力,暂时无法完成的。
以目前的能力,想采集太阳内部的正电子,是不太实际的。
所以海伦娜才会选出了‘反粒子囚笼’。
它利用的,是另一种反物质产生途径:
——宇宙射线。
基本粒子,属于微观领域。
它们的运动规律,符合的是量子物理的理论框架,而非传统物理。
这些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颗粒,用肉眼自然是不可能看到的,用电镜都勉强够呛,对它们的观测往往不是通过‘直接目击’、而是需要通过‘观测信号’来确定它们是否存在。
其次,
这些以亚光速、光速、甚至超光速运行的微粒,它也不会老老实实地按照传统物理的路径来出现...
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有单独的微观粒子,莫名其妙出现的。
构成宏观物质的基本粒子,也不会莫名其妙就突然分裂、裂解成满地的微粒。
这些能被捕捉、观测到的微观粒子。
往往是会通常伴随着某些天体、或是某些宇宙现象,以射线形式,跨越漫长的宇宙空间,横穿星空。
看似幽暗深邃、不见五指的太空。
实际上非常热闹。
哪怕不提暗物质。
各种各样超出人类肉眼可见波长之外的光线与辐射,同样充斥着星空之中的每一处角落。
当人类能够观测到某颗上百亿光年外的古老恒星所发出的光芒的时候...
它在上百亿年前所逸散而出的宇宙辐射,也已经将某些粒子送到了人类身旁。
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宇宙辐射之中,总有一些,是有可能会含有反物质粒子的。
浩瀚星空里,两颗正电子与电子恰好处于相对轨迹、发生互相碰撞的概率,不比它们并不发生碰撞的概率要大多少。
因此,在太空中建造设施,来收集它们,就成为了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当然,这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建立一个星球级别的庞大云室,并将之安置在足够空旷的宇宙空间里。
还需要保证它具备一张有效的‘筛网’,能够将所有穿过此处的宇宙射线,全都分门别类。
不需要的粒子,可以诱使其聚合或湮灭,
而需要的粒子,则能够被单独收集并转移。
...说实话,这光是听起来,就很像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这可不是用筛网网鱼。
基本粒子比一切能建造出来的宏观物质结构都要更小无数倍。
想靠单纯的物理结构来拦截它们,难度可不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