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了后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曾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可是,波斯人、希腊人都泛称这一地区为印度,中国《史记》、《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认为以上音译都不太准确,乃改译为印度(这位在印度的传奇故事很神话却不是神话)。印度作为地域的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北有喜马拉雅山,西北有苏莱曼山和兴都库什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为印度洋,在古代只有西北部的一些山口是比较方便的对外通道。
古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境大体可以温德亚山和纳巴达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域。在北部,西面的印度河流域和东面的恒河流域是两个最重要的地区。这两条河的上游水源都是高山雪水,由于雨量在西部很小而越往东越大,印度河流经的是干旱地带,而恒河则流经水源十分丰富的肥沃地区。南部是一多山的半岛,中有德干高原,沿着东西海岸又分别蔓延着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两条山脉。半岛的沿海平原是比较适于农业的地区。
在古印度,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西北的旁遮普地区、中部的纳巴达河一带、半岛西部的孟买地区、半岛东南的马德拉斯地区等处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则分布更为广泛。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在信德、格德罗西亚和印度河中游的拉贾斯坦等地,又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关于这些史前文化的创造者的人种问题,由于印度人对历史的记载实在是乏善可陈,史学界是并没有一个完整结论的。大概在他们中有尼格利陀人(矮黑人)、蒙古利亚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这些人种至今还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不同地区。
1922年,在信德地区的摩亨佐·达罗的一个佛教建筑的废墟下面也发掘出远古的遗址,发现了类似的印章和古物。按遗址所在地区来说,这一新发现的远古文明被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又被称为“哈拉帕文化”。
考古学家已经陆续发现了类似的大小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在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至纳巴达河下游,东起朱木拿河上游,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地区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里,都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地域要比早期埃及或两河流域古文明遗址分布的范围大得多了。
哈拉帕文化是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文化。存世的文献中甚至没有关于它的传说,当然更没有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了。由于在两河流域(特别是乌尔)遗址发现有印度河流域的或印度河流域式的印章,我们大概可以推测约在公元前2350年至1770年间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两河流域之间曾有商业往来。据此大体可以推定,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于约公元前2300—1750年。
哈拉帕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期,在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可能有些是表示音节的。印度学者们试图用种种有关的语言释读这种文字,迄今还未能得出公认的结论。
哈拉帕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已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当时栽培的作物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在印度河流域的遗址中不曾发现稻,但在信德东部的洛塔尔遗址(在今古吉拉特邦),在水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已经开始种稻了。除田间作物以外,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常用的食物。当时的人不像后来,还食用牛肉、羊肉、猪肉、家禽以及鱼类。已经驯养的动物有:马、牛(包括水牛)、山羊、绵羊、猪、驴、狗及种种家禽。
哈拉帕文明时期人们仍然使用许多石器,例如石刀、石臼、石罐、石秤锤等,但是也有了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如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工具以及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除铜和青铜外,人们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的技术。已发现的金、银、铜首饰有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等,显示出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
纺织和制陶是哈拉帕文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纺锤和纺轮是当时纺毛和纺棉的重要工具。他们还有染缸,掌握了纺织品的染色技术。陶器的坯基本都是在陶轮上制成的,也有手工制造的。陶坯是在窑中烧制成陶器的。陶窑已被发现。它们都是圆形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陶坯,下层烧火,中间的隔层是有孔隙的,以便火焰可以烧到上层。已经发现大量的陶制容器,其中有无装饰的各种日常用具,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的精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