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第648章 日寇的宣传 居心不良

亮剑之老子是孔捷 白担心 2106 2024-11-21 12:52

  孔捷的故布疑阵的南进计划还在继续着。

   一团、二团、三团的队伍在白天南下,向中条山一带靠拢,并对驻守在晋南的日军47师团和41师团进行一定的袭扰作战。

   到了晚上,部队又会借助黑夜的遮掩重新返回根据地,次日再继续南下,以此反复迷惑日军。

   日军方面也的确是懵了。

   彻底失去了判断。

   筱冢义男在电话中质问47与41师团指挥部,警戒工作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怎么让八路军的大量部队成功渗透进了中条山?

   两个鬼子师团长是一脸郁闷,这各路警戒部队,明明没有收到八路军部队突破的情况。

   只是偶尔有一些八路袭扰偷袭罢了。

   于是鬼子参谋提出,这很有可能是独立团部队假装南下,以分散帝国部队的注意力,迷惑大家。

   可独立团有部队已经成功突破,进入中条山一带,这也是事实。

   日军不敢去赌,更不愿意坐视中条山一带再演变成太行根据地这样令他们头疼的毒瘤。

   因此,日军原本驻运城的47师团与临汾的41师团,暂时是完全不敢动弹了。

   日军指挥部方面,甚至还考虑着,要不要从其他地方再抽调部队,以维持中条山的治安稳定,并围剿中条山一带的八路军游击部队。

   日军注意力的偏移,再加上驻晋南的两大师团被彻底牵制在晋南。

   太行与太岳根据地对日压力大减。

   又加上日军才被第一支队击败。

   多重因素之下,太行、太岳等根据地倒是迎来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于此同时,日军与八路军部队,包括晋绥军部队,此时三方的重心除了彼此的交锋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放在对内的灾情应对上。

   早在四一年初,以河南为中心的旱灾,已经逐渐向四面八方蔓延。

   到八月份,河南的旱灾已经相当严重,有数十县受灾,农田收成不足往昔的半成,甚至是颗粒无收。

   各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旱灾可不管你是在国统区还是在敌占区,也不管你是小鬼子还是八路军和晋绥军部队,一旦蔓延过来,没有地区,没有群众能够幸免。

   夹杂上战争本就带给广大民众们的苦难。

   当真是祸不单行,天灾与人祸挤在一块儿赶来了。

   太原、阳泉、寿阳、平安县等各大县城,日军同样忙的是焦头烂额。

   小鬼子也懂得不能做一锤子买卖,涸泽而渔的道理。

   平日里虽然是苛捐杂税,再加上各种剥削,但也希望底层的中国民众们可以老老实实的种田干活,维持资源的生产,已供应日军部队继续侵略。

   为此,鬼子甚至会给种田的农户发一些肥田粉和农具之类。

   面对此次逐渐严重的旱灾,本着怀柔政策的日军,尽管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还是装模作样的对外大力宣传:

   他大日本帝国一定会帮助治安区内的广大民众们度过这次难关。

   一面宣扬自身的同时,小鬼子没忘记抨击自己的对手——八路军部队。

   什么“八路不管百姓的死活,只想着自己吃饱”、“八路根本就没有帮助灾民的能力,连他们自己都难以为继了”之类空穴来风的话语。

   却说晋绥军方面,连吃败仗的阎长官也开始借助舆论收买民心。

   表示面对此次灾情,他晋绥军一定会与广大民众们站在一起,共同应付困难,渡过难关。

   为此,晋绥军方面甚至对外表示,可以接受外来难民替他们解决吃饭和住宿、穿衣的问题。

   为了成为舆论的制胜者,获得民心,阎长官这次倒是落于实际了一些。

   晋绥军各部果然开始接受本地,包括外来的一些难民。

   这倒是对蔓延的灾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支队指挥部。

   敌工部将消息传递过来之后,孔捷在指挥部召开了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干部们无不是义愤填膺。

   二团长王雷虎大骂道:“团长,这些小鬼子太不是个东西,占领区的大街小巷上,都贴着他们要如何如何帮助灾民的舆论。

   可偏偏反过来骂咱们没有帮助灾民,只顾着自己。

   这不是无中生有嘛!

   帮助以及安置本地和外来的一些灾民的工作,咱们早就开始做了,到现在咱们支队接收的难民早就过万人了,咱们说什么了?”

   沉泉道:“晋绥军方面这些日子倒是也接收了一些灾民,人数没有多少,宣传倒是做得不错,生怕别人不知道了。”

   “很明显,都在想着制造舆论,为自己添光,顺带着抹黑咱们八路军!”政委李文杰一针见血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孔捷道:“同志们,咱们被泼脏水的事情,这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

   “如今到处都在打仗,民众们生活过得极不安稳,缺乏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人扇动舆论造势,很容易就会麻痹民众,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