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公务员

第三十六章 新的契机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2102 2024-11-21 13:02

  第三十六章新的契机

   朱元璋在朱允炆面前也没有掩饰过自己变法的意图与想法。想要开辟全新的局面。以及他对何夕的推崇。

   朱允炆对何夕这个人,自然是厌恶之极,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毕竟在朱允炆看来,何夕死了,北京根本无法支持住,朱雄英仅仅是何夕扶持出来的傀儡而已。

   但是对于何夕的学说与思想,朱允炆却渐渐改变想法了。

   无他,现实逼得。

   军事上全面落后,整体战略上由攻转守,给朱允炆太多的震撼了,甚至让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下子都动摇了。

   朱允炆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权力,而大明江山是与他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而今天下都不稳定了。他还在乎别的什么?甚至可以说,他唯一感到担心的,就是方孝孺了。

   方孝孺的立场,朱允炆也是知道。

   如果不是方孝孺坚决的反对变法。反对何夕。很有可能他都不会转投自己。而没有方孝孺的支持,朱允炆也很难将这个位置坐稳。

   但是朱允炆对方孝孺也难谈感激。

   毕竟,方孝孺在朱允炆面前长长以师长自居,这让朱允炆很不舒服。朱允炆更喜欢丁显。而不是喜欢方孝孺。这就是明证。

   只是朱允炆更明白一件事情。

   他的基本盘是文官集团,正因为文官集团的全面支持,朱允炆才能坐稳位置,并将自己的权力延伸到其他地方去。而这一切都必须有方孝孺的支持。

   当然了,与对傅友德不一样。

   朱允炆对方孝孺很放心。

   方孝孺是大儒,以忠义自居,这是他最大的光环,也是他最大的枷锁。正因为方孝孺的光环在,他才能凝聚人心,让很多人愿意听从方孝孺的命令。

   但是同样的问题,方孝孺如果敢做谋逆犯上的事情,甚至不用朱允炆动手,方孝孺的子弟们都会反对方孝孺的。

   毕竟,他们忠于方孝孺更多是被方孝孺的学问与人品感召,而不是方孝孺的私人。

   所以,朱允炆对方孝孺的容忍程度很大。方孝孺即便跋扈一点,也无所谓的。更何况方孝孺的宰相之才,也是真的。在大明中枢厮混这么多年,对大明朝廷上上下下,方孝孺最清楚不过了。

   有方孝孺在,一些庶务,朱允炆根本不用担心。

   这解放了朱允炆很多精力。

   只是而今,朱允炆发现好像局面不如他想的那样,齐德这个人在朱允炆看来,是方孝孺最信任的人。居然公然说支持何夕的学说。那岂不是说,文官之中,已经有很多人有改变的想法。

   朱允炆立即嗅到了一个契机,那就是要不要如北京那样进行变法。

   方孝孺对文官的控制,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严格吗?

   朱允炆心中转了好些念头,他对齐德的话,好像没有听出来重点,说道:“朕准备设两广总督,这个位置你安排人吧。朕能给你的支持,都已经给了。只是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啊。”

   朱允炆决定试探一下,他看似没有做什么,但其实已经给下面开了口子。

   总督这个官职,在大明还很少。大明上一位总督不是别人,正是何夕。总督的职能很模糊。特别是有何夕这个先例在,如果总督在任上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似乎也是能够得到允许的。

   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齐德心领神会,他说道:“臣定然不会让陛下失望的。”

   如果不是北京的步步紧逼,让齐德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他其实也不愿意做这一件事情,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能,而是没有必要。

   毕竟,天下太平,那么折腾做什么?

   这也是朱元璋之前预料到的。

   有时候在老路上做得太好,对于新路也是一种阻碍。很多人并不是看不到何夕办法的好处。只是利不百,不变法。在洪武年间,变法带来的好处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大,反而很麻烦的。

   但是而今不一样了。

   利益可以分很多种,一种是将要得到的。另外一种阻止失去的。

   前者是北京方面给下面人许诺的。一旦北京占领全国,北京的政策必然扩张到天下,对官员与商人来说,那是多大的利好,足以让他们充满了幻想,更不要说,他们本身就很赚钱。

   而南京这边,有这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举动,他们是看见了新的趋势,那就是北京打下南京的可能,这些人都不想失去自己而今的权势,才做出各种变化。

   不形成而今这种局面。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有变化。

   正如,资本主义一系列改革,并不是出于他们的善心,而是因为他们曾经来过了。

   朱允炆让齐德下去了。

   他心中反复思量,有很多想法,只是这些想法,都不会与方孝孺说。能与他商量的只有丁显。

   朱允炆沉思了一夜,第二天早朝过后,请丁显过来了。

   朱允炆将齐德的举动告诉了丁显,说道:“丁师,你觉得朕该怎么办?”

   丁显听了朱允炆的话,心中噗噗通通的乱跳,他看到了机会,什么机会,那就是取代方孝孺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