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彰德城下
其实,金生玉将各部分开行军,他们遇见的敌军数量与自己的兵力差不多,双方都么有数量优势。唯一的问题是,盛庸在这一片战场之上,其实已经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熟悉地形,分别阻击敌人的时候,才能比北军更先到位。
当然了,盛庸所部也是南军精锐,火器最多的部队,双方打起来,很难说谁胜谁负了。
将大战,拆分成一系列的小战。这对盛庸来说。也是很冒险的。
不过,盛庸也做好了准备。
这个准备不是其他的。就是撤退准备。
每派出一支军队,首席规划好的是撤退路线。而盛庸本部人马万余在后方建造了大营,一旦一路崩溃,其他各路都会按照之前的规定向盛庸所部撤退。
如果北军在追击的时候,还能做到齐头并进,前后不脱节,左右相互呼应,那盛庸无话可说,他转身就撤进彰德府中,借助彰德府的城墙,打一场攻防战。
虽然说,盛庸没有死守彰德府的意思,彰德府的城墙在北军的重炮面前,也不会有什么作用的。
但是守一守,拖延时间还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说,北军在追击的时候,有一部追得太厉害,与后方脱节,那么盛庸就要试试自己的牙口,能不能吞得下来了。
只是盛庸并不期望这样的局面。无他,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意味着前方有重大损失了。
即便他吃掉追击的一部,也不过是扳回局面,算不得胜利。
不过,事情按照盛庸想法进行,金生玉撤军了。
这一点,盛庸麾下的很多人都不理解。金生玉也算是一个员猛将,怎么遇见这样的事情,不大反而撤退了。
盛庸笑着解释道:“勇与怯是相对的。人们对有把握的事情,都会很勇敢,但是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都会变得很谨慎。而金生玉固然是一员勇将,但是勇将与勇将也是不一样的。他是一个蒙古人?”
一时间,左右都不明白盛庸的意思。
明军之中有很多蒙古将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吗?
盛庸说道:“蒙古人作战勇猛,特别是在战阵之上,更是所向无前,但是这种指挥数个方面的战事,却不是蒙古人所擅长的,我本来还以为这位金将军,是蒙古人的异类,而今看上,他并没有脱去鞑将本色。”
盛庸这样说,并不是贬低蒙古人。
而是一个事实。
自从战事进入火器时代了,军队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是比勇猛更重要的事情,让金生玉指挥一个战场,主持一场会战,金生玉或许合格。甚至表现出色。但是这种军队分布在几十里的范围之内,分别交战。彼此之间甚至连炮声都听不到的战事。
委实难为很多将领了。
特别是一些蒙古将领。
蒙古将领的功绩很多都是在战场上,奋不顾身的厮杀得来的。但是而今战事已经不需要他们这样做了,而是要求将领做在指挥部,看着地图,听得报告,确定对方意图,决定向什么地方投入多少兵力。
这样的战事,的确是金生玉不合适做的。
可以说,北军已经有了十二个军,六十万成建制的新式军队,奈何还没有十二个完全合格的军长。很多将领还都是沉浸在之前战事原则上。或者说,根本是被自己的功绩抬到了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了。
这一点,盛庸就胜过了金生玉。
放在北军之中,盛庸的才华胜任一个军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让他来指挥第三军,打得绝对比金生玉好。奈何盛庸麾下的将士虽然也算精锐,但是在各方面比起北军成体系的训练,还是差了一些。
不过,金生玉也不是傻子。
他停滞了两日之后,很快就搞明白,自己被盛庸给涮了。
他先是恼羞成怒,随即接受了现实。那就是接受自己比不上盛庸这个现实。随即他就有了决定,那就是按部就班的进攻。
不要想什么新奇的花样,按照参谋部最标准的计划,一步步向前就行了。
于是,南下彰德的路上,遇见敌人阵地。金生玉也不逃避了。分三个团三面围攻。如果敌人来救援,骑兵插后。
盛庸在之前如此对金生玉,也不是要羞辱金生玉,而是对金生玉的一场试探,那就是当战场规模扩大之后,金生玉的指挥能力怎么样?
金生玉自己知道管不过来了。于是,就限制在眼前的战场,不让大军超出自己视线太多。而盛庸面对这样的战场,更是无比熟悉。因为这本身就是盛庸的预设战场。
于是,战事进入了盛庸的节奏。
虽然金生玉仗着自己强大火力,步步紧逼。盛庸是步步后退。但是盛庸本部人马动用的并不多,反倒是河南很多卫所在盛庸的指挥之下,承受了金生玉一次次进攻。
这固然是盛庸想要保持战力,但是更多的是盛庸发现。如果仅仅用火器固守坚固的防线,其实对军队的训练可以降低很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