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试探
方孝孺点点头,说道;“何大人所言极是。不知道何大人准备如何处理此事?”
何夕所言的前朝殷鉴,不是别的,就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聚集修黄河的几十万人,一声高呼,就能让江山变色。所以,任何不在官府控制下的聚众之事,都要警惕。
这也是矿业在古代屡屡受到限制的原因。
数以万计的壮年男丁,在官府够不着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旦有事,这些人就能转化为叛军。且不说,很多矿山的规模是可以超过万人的。单单说,即便有一万人的叛军,数量也相当不少。
历史虽然有几十万,上百万大军,那也是倾国之战的时候才会出现。一般来说,一省之中,能有数万大军就已经不错了。一万叛军,裹挟百姓,瞬息之间,就能演变成数十万大军。
这是朝廷的隐患。
何夕说道;“寓管于征,朝廷总是要对这些矿山进行管理,第一限制牌照,所以开矿的人家,都要申请牌照,是要连保的。一座矿山,或者一片矿区,必须有三家以上,第二,就是朝廷派人去矿山巡视,制定矿税,不需要多高。毕竟,朝廷设立一套班子应对他们,总是要将这一条线的朝廷花费给收上来。”
所谓连保,其实就是要办理矿山牌照的人,必须找几户人家一并担保,这矿山一旦出了事情,这几家都要被朝廷责罚。
其实,何夕并不是没有想过,从矿业上征收足够的矿税。这可不是万历皇帝的矿税,万历皇帝的矿税根本没有一个正经的名目。是横征暴敛,而何夕是正经思考过从矿业上分一杯羹。
不过,何夕放弃了。
第一个原因,大明初建,百废待兴,矿业发展很是滞后。历史上,大明矿业也是在正统之后,才蓬勃发展起来了。而今征收也没有多少。第二个原因,儒家士大夫们,对加税,是非常非常敏感的。
他这一次,可不是与方孝孺闹翻的。而是想办法让方孝孺赞同他。
自然不可能挑方孝孺敏感的地方,扎刺。
方孝孺说道:“何大人远见卓识,非我能预料的。”
其实,方孝孺对何夕的想法,并不是很赞同的。因为在方孝孺眼中,在地方上生一事,虽有一事之利,但却有十倍之弊留在地方上的。只是这一件事情,朱元璋已经同意了,方孝孺也不会说什么。
同样的问题。
方孝孺代表太子过来,是了解,是沟通。他也不是与何夕对抗的。
方孝孺是原则性,并不是死脑筋。该变通的时候,也能变通,否则宋讷死磕何夕的时候,方孝孺就该上了。
方孝孺也没有纠缠这些,这仅仅是开胃菜。
方孝孺说道:“那煤铁司专项考试又是什么?”
两人交谈的时候,张度沉默得好像一块石头,只是藏在衣袖下的手指,一直在悄悄地点动,这是张度的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在高速记忆一些内容的时候,就会有这个动作。
何夕说道;“也没有什么。煤铁司最少要十几个科。各级官员几十人,加上吏员数百人,才能撑得起这个框架。临时之间,招收这么多人手,我也选出一个临时的办法。”
方孝孺说道:“还请何大人给我介绍一个临时的办法。”
不知道是不是何夕的错觉,方孝孺在临时这两字上,加了重音。
何夕并不在意这一点,说道:“有品级的官员,由张大人与吏部商议。先搭一个架子,缺少的人员,再进行考试,择优录取。最优等的填补空缺。其次的作为在煤铁司历事。以备后来之用。”
最基本的东西,方孝孺也是知道。继续问道:“怎么考?考什么?”
对于方孝孺来说,这次是真正的关键。
何夕胸有成竹,说道:“考三门,经义,数学,专业。每门皆定为百分。其中有各种题目,填空,选择,判断,简单,论述,作文,等题目。按照题目侧重不一,分数也不一样,最后合并在一起,算总分。”
方孝孺一听,说道;“可是,你在明鉴堂考试所用的办法?”
何夕说道:“正是。这是最好的办法,能够杜绝考官凭借一己私念,左右考生成绩。方大人你是知道,其实有时间考官无疑徇私,但是他们的判断,就已经徇私了。”
方孝孺先是一愣,随后默默点头,承认何夕说得有道理。
明清科举考试之前,有一个现象,一旦确定了考官是谁,考生们立即会抢这个考官的陈墨,也就是这位考官之前写过的文章。为的就是寻常考官的偏好,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投其所好。或者这位考官在评卷的时候,并无偏私之意,但是他本身的态度与观点,就形成了偏私。
方孝孺已经见过了明鉴堂考试时候用的百分制。虽然依然觉得不大舒服,觉得花里胡哨。但是挑不出错来,但是其他的东西,可就不是这样了。
方孝孺说道;“经义百分,有些少。算学乃是君子六艺之一,百分有些多,这也罢了。其中之专业又是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