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公务员

第六十六章 再起论战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2055 2024-11-21 13:02

  第六十六章,再起论战

   丁显在文章之中,写了开海以来。几大变化。

   第一,尊卑倒置。

   海上大商人背后都有后台。而今私人起家的海商还少。但是并不是没有。但即便是没有后台,在海外有数百上千号兄弟。即便海外一国,都奈何不了。来到家乡。怎么肯安心听一个县令地。

   好吧,就是这大商人忌惮官府,愿意听县令的。给予尊重。当然要他们服从原来的士大夫,乡绅们。却是不可能的。

   而大明统治天下,或者说儒家统治天下的体系。就是通过士大夫这个阶层,上可入朝廷。下可安乡里。皇帝只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才能坐稳江山。但是商人崛起。打破了这个局面。

   这让很多士大夫们看不惯。

   第二,本末倒置。

   这里的本,是农业。末是商业。

   因为海上需求的扩张,虽然说。江南已经沿海很多地方。不可能如何夕在辽东那样大规模扩张产能。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扩张。最典型的两件事情,就是改稻田为桑田,改稻田为棉田。

   在这里,丁显充分用数据说明这一点。

   选了江南一个县。将这几年稻田种植面积罗列下来。做了一个图表,很明显的每况愈下。

   更重要,丁显说了山东大旱的问题。他更是点明,山东一直是棉花出口大省。今日之大旱。发生饥荒。仅仅是天灾,不是人祸?

   一时间,丁显也弄不出来山东的数据。毕竟这年头很多数据,可不是在电脑上一翻就知道。更可能的事,压根就没有这种具体种了多少各种作物的调查。倒是江南距离京师近。丁显才能知道这些数据。

   另外这些数据,有一些是来自明鉴堂的。

   也就是何夕的徒子徒孙做的。被丁显拿出来用。

   丁显指出,这种本末倒置。造成粮食危机,令无数百姓投奔大海,种粮食的人丁不够。时间长了。不仅仅是粮食不足。朝廷的赋税也不够了。到时候,是国之不国的下场。

   第三,穷兵黩武。

   他指出这些年在海上的战事,以及各种消耗与伤亡人数。在这里,丁显用了一个小花招。他仅仅写损失。不写大明从海上获得了什么。不说其他的。单单是关税,就数百万两之多。

   在他的描述之下,大明在海外的所有行动,都是利入私门,影响朝廷安定。破坏朝廷秩序。

   丁显这些文字,太合方孝孺心意了。

   让方孝孺看到了,机会那就是与何夕再次一决高下的机会。

   之前何夕与儒家之争。其实是何夕胜了。

   原本不在于,双方理念上谁胜谁负,而是谁能解决问题。这才最重要。也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当然了,这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方孝孺是不知道的。他仅仅从表面上的各种信息来分析问题。

   何夕在国子监时期,提出的很多事情,都在成为现实,海外封建解决了大明国内藩王之患。对草原上的种种对策。虽然还没有实行。但是而今看来,也不是信口开河。

   而儒家在面对新事物,各种解决方案,并不如何夕。只能守着前人留下的智慧,故步自封。

   而今方孝孺心中长久以来的想法。在心中萌发出来。暗道:“何夕这些办法,其实是很管用的。当今可以援法入儒,今日也可以引史为儒。”

   儒学是什么?

   这也是方孝孺这些年来思考的。在他想来,儒学最重要的并不是具体办法。或者表现形式。也不是什么性情论,格物致知。而是治道。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仁者爱人治道。只要确定这个原则。用什么办法。具体怎么执行。其实并不重要。

   当然了,这也需要一些理论创造的。怎么样将何夕的思想与方法论。揉碎在儒学之中。

   方孝孺一直在想,而今似乎有一些灵感了。

   而这个灵感,就是来自于丁显。

   丁显个人人品,方孝孺不致可否。但是丁显的确是得了何夕的真传。足够弥补儒门之弊端。就好这一篇文章。很多儒生并不是不知道沿海,江南发生了什么。但是让他们写出来,与丁显写出来是决计不一样的。

   方孝孺看着丁显的文章,心中思绪翩飞,说道:“如此好文章。岂能不让天下共赏之。你放心,这一件事情交给我了。”

   随即方孝孺就卷起这一篇文章。匆匆去了东宫。

   ------

   太子拿着丁显的文章。迟迟不动,好像是一个雕塑。

   因为太子从丁显的文章之中感受得更多。他甚至知道下面的事情该怎么演变。虽然贸易量越来越大。大量劳动力从农田转向工业,或者其他部门。最后,演变成大量的工厂,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政治上,资本家代替士大夫成为最强大的力量。

   但是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皇室在什么地方?

   比起农耕文明的保守,资本世界是剧烈变化者,一旦处理不好。皇冠落地,也是很正常的。

   这些真是他想要的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