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上
听完主播解释的大家都懂了,这个书店压根不是店,那也是他们国家下属的一个部门,只不过比起其他衙门商业成分多了点,没有衙门,只有门店。
朝廷的人舒服多了,后世这种事关教育文化的事业,还是没有也放手的,抓得很牢。
商人们放弃学习,这要关系,学不来。他们顶多和上面高官搭上线,塞点钱拿下点采买的活计,赚点内外差价。
这种能直接算衙门下属单位的店,朝廷不会交给他们商人。
而皇帝官员们就想到,恐怕这个书店不只是有扫盲的任务,说不好当地能出版卖的书都要从那边低价进呢,换算一下,就是能卖什么书都是管着的。
这样一想,这个原本总觉得书店费钱太多的人,又觉得妙处不小,他们怕民间不好的思想泛滥的话,完全可以自己也搞一个正经书店,以后里面只卖他们想卖的东西。
五号幸运观众西汉人魏定也是大汉管书的,他关心的是图书馆管理问题,那么多的书都在那里,怎么保证大家都好好看,没人偷拿偷毁呢?
对,这也是大家好奇的问题,那么多书都放在那里,怎么安心的呢?
换了他们这时候,有个免费能看书的地方,估计里面进去的人都会鱼龙混杂。
不一定有人舍得或者敢毁书,但一个不注意,小偷小摸的人怕是少不了。
【“每本书后面都有编号,你们看我进出的时候都有一个检测门,书只有被扫了,系统显示借出,我们才能带着书通过,没通过的话直接走它都会滴滴叫。
而且现在都是通过新技术进行自助借还操作了,有点地方还有24小时自助借还书机,不需要管理员,自己动手扫就能借还书了。
里面也都是有摄像头的,偷拿的问题,不是很需要担心。”
都是以前小的时候也想过的问题,小小能理解他们的好奇心。
“书借来借去肯定是会有一定程度磨损的,但是人为毁坏这个没法阻止,一般也都会有检查的。
而且图书馆的书都不是什么特别的书,基本上市面上都能买得到,差到毁坏,让赔钱补充就可以了。”】
好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的书已经不是那么珍贵之物了,所以才不怕丢和损坏。
在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上去之前,他们就算要办图书馆,也顶多只能允许人在里面看,不允许他们带出去,而且人家看完了还书的时候,也需要每天检查书的完整程度。
至于秦和西汉,还是等纸造出来,慢慢抄书吧。
他们之前看那些门,还在想前面也有安检门,这门也没有亮起光,没阻拦的,到底是干嘛呢。
原来这门检的不是人,是书,就说它怎么不亮也不滴滴叫。
说实话,后世人普遍确实素质高,没人偷书,他们还挺想看这门滴滴叫的。
六号、七号幸运观众是发表作品来扬名声的,倒是八号幸运观众,东汉的戴巍,顾不得其他,抓紧机会报上姓名地址,给洛阳朝廷汇报军情,南匈奴有异动。
收到命令的洛阳朝廷和当地周围的郡守县令自然开始采取行动,而西汉的刘彻也没想到,都东汉了,匈奴居然还在,不过南匈奴……这是以后分裂了?
另外,怎么那个戴巍报告,上告的除了朝廷诸公,还有太后?
后面一连很多个观众,要么是传信,要么是打广告,还有些是晚些朝代的地方人,报出自己的煎饼配方,表示这才是正宗的煎饼配料。
当然,这只是这位观众的自认,不少其他当地人都表示他们的配方不一样,自己家那才是最正宗的煎饼配方。
虽然四十个幸运观众,但都没问什么大问题,基本上午后的时间小小都在和大家聊天。
一直到第三十八位观众,清朝的王平塱,问的是很久之前纪录片里出现过的东印度公司。
【“历史上有名的东印度公司有两个,一个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我们按时间,先从荷兰的一起来了解吧。”
臭名昭着的东印度公司,小小自己具体了解的也不多,不用说了,一起来看视频资料吧。】
荷兰他们知道的不多,但是英国,现在也是大名鼎鼎,仅次于法兰西和美国的西洋国家了。
它的名字和荷兰联系到一起,瞬间就让人觉得很是不妙。
印度那块地方,看地图就在喜马拉雅山西南边,亚欧大陆上单独突出的一角,陆上地理位置和海上地理位置都挺重要,关键是离他们挨得很近。
英国,东印度公司,想想就已经感觉不妙了。
[16世纪,亚洲的香料、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大多被葡萄牙商人垄断,运往里斯本的大部分香料,都由与葡萄牙王室签有协议的商人负责销售。
站在宗教立场,葡萄牙人只和同样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西班牙、德意志南部的商人及名门望族做生意。
来自东方的商品是当时欧洲社会的高档奢侈品,源源不断的利润让英国和荷兰眼红的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