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观影三
[画面从浅海的小鱼小虾小珊瑚,到更大更多的鱼群,蓝色的海水也变得更深了。
“走进妈祖庙祈福,意味着新的航行马上开始……”
到处都是红烛燃烧的妈祖庙里,海南人船长点燃一大捧红香,恭恭敬敬地在神像面前插上,跪拜掷茭。]
宋朝往前的朝代:那是谁?
明清沿海人:是妈祖!
起源于北宋妈祖的信仰已经在哲宗朝小范围形成,北宋往前的朝代或许不清楚,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是沿海地区民间的重要信仰。
明清沿海一带的人很是惊喜,没想到后世子孙都有了那样大的钢铁海船,出海还是会祭拜妈祖。
而且后世条件好了,物资充裕,妈祖庙里面的祭祀器皿也更多更漂亮了,看的大家连连点头。
[冬天,船长会准备好食物和淡水,带上二十多个青壮年水手,从三亚的海港启航。
到了晚上,灯光迎来了鱼群,船长指挥调度,年轻人们全都行动起来,调方向、放绳、船上救生衣做小船远远的下网……一派忙碌的景象。
打捞了整整两个小时,拉上来的网却空空的,只有一些水母。
远洋捕捞的成本高,船长今年的捕捞季节已经出了两次海,都一无所获,亏损了好几万。
这次出海,一连几天的捕捞成果,都让他的压力越来越大。]
更多的朝代,更多人,不论农耕、游牧、渔猎,都是扎根土地,从未见过大海的他们对远洋捕捞充满好奇。
后世的条件已经那么好了,钢铁做的坚船,要多大能有多大的网子,还有保命用的救生衣,吸引鱼儿的水下大灯泡……
怎么就这样了,捞上来的鱼还是那么少?
李斯瞬间想起了片子里之前提到的‘资源枯竭’几个字,皱了眉。
儿子李由显然也想到了,惊道:“这样大的海,那样多的鱼,也会有都捕捞完的一天吗?”
李斯:“人类是都能凭一己之力带来生物大灭绝的生物,几十亿的人口,也不稀奇。”
他之前看那些古代霸主的盘点,最有感慨的,就是从几亿年前到现在,强势物种们一代兴,一代落,而且原因毫无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起全球生物大灭绝,这种人为制造下鱼群减少,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了。
而无论是江河湖泊上的渔民,还是沿海渔民,大家可太清楚上面船队的空网了。
有经验的渔民道:“别以为海里都是鱼,一网子下去就能网到东西。
你们也不想想,海那么大,比陆地大得多,人又怎么知道撒网的下面一定有鱼群。”
[又是夜晚,船上灯光亮起。船长拿着对讲机用家乡话急促大声的沟通安排,船员们一个个也拼尽力气撒网下绳。
网慢慢拉上来,里面满满的大鱼小鱼,也终于让船员们轻松下来。
“渔民们独特的庆祝方式,就是做一顿丰盛的海鱼午宴。”
只放油香煎的马鲛鱼,用蒜红烧的池子鱼,加酸笋炖汤的炮弹鱼……]
很难得的,大家这次关注点并不在这桌色香味俱全的海鱼宴上,而是都在为他们的捕捞有收获而高兴。
今天纪录片里出现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凌晨就和妈妈一起进山的卓玛,还是职业挖藕人,他们都是怎么样辛苦又勤劳的,大家都看在眼里。
远洋捕捞虽说有个大船,但捕捞的一切过程也还是人来操作,动起来后忙碌辛苦,一样的劳累。
也有内地渔人问道:“主播,为什么上面说捕捞期只有半年,远洋捕捞是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题小小会:“并不全是,除了有特定捕捞期鱼更多以外,还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避免过度捕捞。
我们国家禁渔实行的很严格,我这边长江流域还有珠江流域每年3月到六月底都是禁渔期,黄河和闽江是四月到七月底禁渔。
海洋渔区具体的时间我不清楚,不同渔区的时间都不一样。”
大家明白了,就和查尔干湖六寸大的网眼只捞大鱼一样,都是为了避免竭泽而渔,给未来留点保障。
[辛苦两个月采摘松茸的卓玛和妈妈挣到了五千块钱;傍晚的湖北,挖藕人也乘舟归来;东北,新年第一天的老把头依旧上冰,要亲眼看着五十万斤鱼苗被投入冰湖……]
在旁白的低声叙述中,第一集的节目放完了,看的大家怅然若失。
他们或许和后世疆域面积不一样,也没有那样团结一家的各个民族,饮食习惯也天差地别。
但他们终究都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有些东西,不论过去多少岁月,都一脉相传的,情感的传递并不会递减。
吃了口蒸熟的糜子面团,刘邦感慨道:“自然的馈赠也要人去努力抓住时机,拍的真好啊!”
第一集名字叫自然的馈赠,从云南的菌子到江南的笋子,云南的火腿到湖北的莲藕,再是查尔干湖冬捕、广西高跷捕鱼、远洋海捕……
选取的食材契合主题,以食物来展现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古老的民俗文化,用舌尖来品味、了解这个国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