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信托商店
说走就走,李卫国和他的父亲李大江以及二叔李大河,三人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信托商店的路途。
他们希望能在那里淘到一些称心如意而且实惠的家具,为新家增添几分温馨。
李卫国三人没去过信托商店,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门道,三人边走边打听,也对信托商店有了些了解。
信托商店,后世人们叫典当行;解放前称为“当铺”,如今在四九城不少地方能看到它的影子。
原来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穷苦老百姓的行业。
也就建国以后,全国许多城市恢复了类似于“当铺”的行业,不过名称变得好听了 --“信托商店”,但其功能仍然是拾遗补缺,救穷、救急。
与典当行不同,信托行的业务以代营为主,为托销、托购双方穿针引线、搭桥挂钩。
信托商店一般分为售品部和收购部两块儿,售品部负责展示和出售,收购部负责收购和寄卖。
人们要出售暂时不用的新旧物品,信托商店就根据市价,并参考物品的新旧程度做价收购。
假如是寄卖的物品,“委托”商店出售的价格也是双方协商而定,店方无权变动。
物品卖出,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没有卖出,可以原封不动的拿回,无需交费。
信托商店对旧货的经营通常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客户将旧货送往信托商店,委托商店代卖。
商品价格按“旧不超新”的原则,由双方协商并按质论价。
待商品售出后,商店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其余货款归还委托顾客。
另一种是商店收到商品后,根据商品情况或依照客户的意愿,由商店直接作价收购,作为自营商品进行销售。
如今四九城的东城有东单、东四、北新桥等地方有信托商店。
西城有西单、西四、宣武门等地的信托商店。
南城的花市、前门、广安门也存在信托商店。
北城过了地安门也有。
信托商店的经营商品以旧货为主,进行商品的二次交换,调剂余缺。
按照经营范围的不同,原来的信托商店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收售杂项的,从照相机、工艺品、手表到服装、皮鞋、帽子、衣服等,如东四、菜市口、天桥、前门等。
另一类是收家具的,床、桌椅、箱子、衣柜等,如东华门等。
还有一类收售自行车,包括整车、自行车配件的,如北新桥信托。
人们把东西放到信托商店来卖的缘由五花八门:
有手头紧的,想换俩现钱花花;有结婚的,想卖掉旧家具换套新的;也有搬家了,老物件没法处理的……
当然,有卖就有买的。
这年月,逛信托商店也成了不少人的爱好,有时不为买,只为逛。
有些眼尖的主儿,往往还能淘到“宝贝”。
这个年代的信托商店的售货员态度可能比较冷淡,对顾客爱搭不理,往往是顾客看好了就买,问多了可能会得到“一问三不知”的回应。
而且信托商店的老板或负责人的身份多种多样。
有的可能是具有商业经验的商人,这样的人,他们了解市场需求和商品价值,能更快的买卖商品。
也有的可能是普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负责店铺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对买卖的东西一窍不通,所以去信托商店也会遇到不同的待遇。
一问三不知,那更是常有的事情。
李卫国几个目的明确,直接去的东华门信托商店,店面的外观透着岁月的痕迹。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招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李卫国三人站在店门口,抬头望着那扇有些掉漆的木门,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些忐忑。
他们深吸一口气,走进了那扇门。
店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昏暗的灯光下,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物品,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售货员是一个中年男子,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脸上带着几分倦意。
看到他们进来,只是不冷不热地问了两句:“你们要啥?”
李大江赶忙说道:“我们想要一些木质家具,一次性要的还挺多,麻烦您给介绍介绍。”
只见售货员二话没说,将他们带到了后院,随便一指说道:“这院子里都是,你们随便看吧,看好哪件要哪件,上面都有价格。”
说完,便转身准备离开。
李卫国几人顿时懵了,李大江急忙拉住售货员说道:“您帮帮忙介绍介绍吧,这么多,我们如何挑?”
售货员不耐烦地摆摆手:“我们也不懂这些,大部分都是过来寄卖的,也有直接卖给商店的,但是我只管收钱,别的我什么都不懂。”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叔侄三人大眼瞪小眼,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个售货员这服务态度也是没谁了。
传言跟亲身体会感觉的确是不同,最起码现在李卫国身临其境那是相当震憾。
“他这就走了?”李大河瞪大眼睛问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