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第416章 押注计算机,钦定资本家

  邵维鼎自然也在看报,简体字对于他而言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在这个时代,报纸是重要的传媒工具和信息载体。

   上面的政策,政治的风向。

   往往在掀起之时,就已经在报纸中出现波澜。

   如今《百姓日报》和《光明日报》先后报道专利科技等相关新闻。

   而且还为陈村先,王宏德正名。

   这无疑就是官方的背书。

   这对于沉寂已久的科研界来说,就是一剂强心针,是催化剂。

   鼓动着更多教授学者,有干劲闯劲的人,投入到这场大潮当中。

   而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些风波中心。

   王轩的名字,特刊一列,尤为的显眼。

   破格特等奖。

   这自然是因为王轩的发明创造确实重要。

   但是在体制内,规则二字往往不容破例。

   一旦破例,就不可能是小事。

   整篇新闻当中,最为重要的,毫无疑问就是这个信息。

   “国家这是打算要在电子计算机领域押注了啊!”

   邵维鼎呢喃着,却不否认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如今苹果公司不过才成立五年时间,上市融资才不过一年时间。

   而微软才刚接到蓝色巨人IBM的订单,为其新pc编写关键的系统软件,由此才开始进入到操作系统领域。

   而国内是什么时候才开始重视中关村,重视计算机领域的呢?

   是在1988年。

   可那个时候,两通两海(京海,科海,四通,信通)方正、联想等一众公司都成立了起来。

   而现在,提前了足足七年的时间,在一片荒芜之下押注计算机。

   可谓是豪赌!

   能赌赢吗?

   这不是一个疑问句,而是肯定句。

   肯定可以。

   只有邵维鼎才知道这个决策到底有多正确。

   不过邵维鼎记得早期发家的科技公司,多是软件起家。

   硬件起家的几乎没有,有也就是联想。

   可联想更改了策略,走的是“贸工技”路线。

   而能助推电子计算机发展,最重要的硬件。

   毫无疑问就是半导体,这个为各种电子设备提供基础材料。

   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

   目前国内的半导体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还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所以可以很快追上。

   差距最大的反而是发展电子工业的决心。

   是当下“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路线。

   这些天,他也不是白待的,了解了很多国内早期科技发展的事情。

   就说后世争议最大的芯片,我国1956年就开始规划,比日本还要早两年。

   1958年中科院拉出第一根硅晶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0年,燕京成立半导体研究所,全世界不超过七个。

   甚至于,早在1973年国内就制造出第一台台式电脑,硬件完全自己制造,差距缩小到3年。

   到1976年中国开始小批量生产,虽然美国是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但中美差距进一步缩小。

   再看集成电路的生产,很多人可能认为六七十年代没有电脑芯片,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电脑和芯片技术非常强,紧跟美国之后,超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赵克东给他的资料写的明明白白,1968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达到了8万块,1975年增长到579万块,是1968年的72.38倍。

   还有光刻机,在60年代,国内竟然就开始布局研发光刻机,而荷兰光刻机生产巨头ASML尚未成立。

   去年,清北大学更是成功研制出了第四代分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的光刻机。

   但为什么到了后世,国内什么技术都落后于美国日本,甚至还被对方卡脖子呢?

   原因就在于,整个八十年代,国内彻底放弃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认为别人的就是好的。

   认为经济实力支撑不起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

   认为过早和美国竞争,会引来对方的打压。

   可一步差,步步差。

   导致20年技术积累全部付诸东流。

   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国内电子前三大厂武汉无线电三厂甚至沦落到破产改制的地步。

   技术人员都不得不去卖副食品。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邵维鼎闭目想着,不可否认发展硬件比发展软件要难上许多,成本也要远高出软件的投资。

   毕竟软件行业,只需要一台电脑,以及你的奇思妙想,解决用户需求就能赚到大钱。

   可硬件是需要市场,需要完备的产业链,有用户的需求才可能做的好的。

   “造不如买”与其说是一种时代潮流,倒不如说是市场的选择。

   国人在八九十年代天然的觉得外国货就比国产货强。

   哪怕是用了一些外国零件,都能被商家拿来作为噱头。

   所以,要想有所发展。

   就不能忽视掉这一点。

   所以,在国内投资再多钱去发展硬件还真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