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对太监体系的尝试
(论一个正在准备期末的大学生存稿快被用完了这件事…)
边关苦的不只是军人们,还有百姓。
在外,他们要承受接二连三的敌人的骚扰,富贵人家有力量防备,不怕外敌,但他们不一样,一亩三分地就盼着冬天不饿肚子好好过去。
朱载坖收到的每一个边关奏报,寥寥几个字背后受苦受难的都是他们几百上千人。
在内,他们会收到地主和高官的剥削和压迫,甚至是军人们偶尔也会来抢他们的东西,边关走私的不法商人有时也会带走他们的儿女。
更别提还有多少借老乡人头一用的事情是没有露出水面…
老乡人头剃个发就能冒充女真人或者蒙古人的首级领赏了不是吗?
任何封建王朝后期的日子那都不是人过的,更何况是边关地区了。
而这些地区也是最需要优先听到朱载坖的声音的地方。
前面出了这么大的事,京营整顿的更彻底了,勋贵们的不法生意也收敛了很多,不少勋贵都在向朝廷请罪。
兵部更是在李元这个重量级罪犯的影响下,正在里里外外彻底清理一遍,张居正和高拱正在办这个事。
朱载坖对京营和兵部短时间内不用担心了。
接下来他的注意力自然放到了边关上。
为了九边的军田的整顿,朱载坖决定在九边重镇开设大明报社,也就是大明日报的分身。
因为离中央遥远,政策传到他们那里并且真正落实需要的时间会多一些,历来都是如此,对吧?
所以,军户们和普通百姓非常需要听到朝廷和皇帝真实的声音,避免被他们唯一的消息通道:地主和长官们联合起来骗了。
或者曲解朝廷政策。
大明之大,任何政策层层落实下去的过程都肯定会被扭曲和偏离初衷。
这就是为什么朱载坖的军队改革先在中央进行的原因,先在某个地区实验一下,成功之后其他地方直接抄作业就行了。
历史上的高拱就是现在一些省份实验一条鞭法,之后张居正推广全国的。
“所以,之后你们在地方上只负责对大明日报的工作,不再执行镇守太监的责任!”
听到最后一句,冯保的眼睛暗了下来。
皇帝床边的那一张张纸他可是看过的。
里面就有一张写着“太监祸乱”。
他知道这位皇帝不喜欢太监,终有一日会把太监踢出行政体系。
而对九边镇守太监的这次命令就是尝试。
这不会让武将们彻底倒向文官集团吗?
不会。
除非武将们一直想被文官踩在脚下,不想恢复明初那种尊崇地位的话。
明初开国六国公可都是武人。
李善长?人家是萧何一样的军队后勤大队长哦,不是纯粹的文官。
明初的武将从品级上也是比文官高。
废除宰相之后,在中央官员中,全国最高军事指挥官五军都督就成了最大的官,级别是正一品。而文官最大的官是六部尚书,级别是正二品,并且,文官官级要升为正一品,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看看地方官级,负责一省军事的都指挥使级别是正二品,相当于六部尚书的官级,而负责一省行政的布政使级别只是从二品。
此外,就连掌管几千人的卫指挥使级别都得到了正三品,而一个知府的级别仅仅是正四品。
朱元璋吸取了赵宋重文轻武的教训,始终把武将的地位保持在文官之上。
建文上台之后文武官职品级上平等了,因为建文一个庶子上位的人,不受勋贵集团待见,他需要拉拢文官。
后来随着内阁的逐渐强大,和明朝不再对外经常征战,文人地位就开始反超武将集团。
最终在弘治一朝彻底膨胀成了足以架空皇权的庞然大物。
这也是朱厚照重用刘瑾的原因。
(啊对对对我又开始分析各个皇帝了…)
“皇帝陛下的意思就是你们要保证边关百姓和军户们可以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陛下的声音!”陈洪道。
朱载坖也不是要把报纸全交给宦官,此事终究会落入文官手中,但暂时朱载坖只能先用太监们了。
至少他们的奴性和对文官的敌视可以保证他们不会擅自对报纸动手脚。
“三个月之后,司礼监会根据你们的表现进行审查,如果你们都合格的话,继续在九边负责报社。”
“如果不合格,那就只能回到宫里干最苦最累的活,或者直接被赶出宫去!”
什么?三个月时间太长了?
你以为这是写穿越小说吗?
你力挽狂澜吗?
十几天或者一个月就能看到一个新的政策带来的所有问题了?
“这是陛下亲手写的大明日报注意事项!”冯保拿出一些册子说道,“里面详细的写了你们要所遵守的所有规则,以及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
这是朱载坖靠着后世的记忆,靠着对新闻学的那么一点了解而写的规则。
他万万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些册子会在历史课本上被评为现代新闻学的鼻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