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黄袍加身,你们可害苦了朕

第11章 募捐助饷大型活动

  文华殿。

   明初为皇太子的观政之处。

   明朝中期后改为举行经筵的场所,也就是皇帝听饱学之臣讲课之处。

   因文华殿北靠文渊阁,南面文华门,与内阁班房和午门很近,方便政令通传。

   崇祯皇帝常常在此批阅奏疏、召见阁臣议事。

   “今日召大家来,是要商议一下前线粮饷之事。”

   崇祯开门见山,扫了一眼内阁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会意,顺着大领导的意思发表讲话。

   他不愧是状元出身,口齿伶俐,很快作出工作总结,又表达出前线将士的艰难,最终将话题引入朝廷征集粮饷一事。

   几位阁臣,你一言我一句说着冠冕堂皇的官话,却没有一个给出具体方案。

   崇祯皇帝见惯了他们打官腔,于是看向户部尚书李待问,直接问道:“户部可以拿出多少粮饷?”

   李待问花甲之龄,却已经白发苍苍,佝偻着身子。

   “回禀陛下,近十几年天灾不断,北有旱灾,南有水灾,以至各地流贼四起,兵事不断,相较崇祯元年时,各省的粮价翻了数翻......”

   崇祯摆了摆手:“这些朕都知道,朕问户部还能拿出多少粮饷?”

   “国库尚有存银三万五千四百二十两六钱......”李尚书回道,面色无奈。

   这么少?

   崇祯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没有粮饷,将士们谁会拼命?

   若是在此关键时刻,如崇祯九年那般发生兵变闹饷,可就麻烦了!

   一时间,大殿静到了极点。

   谁能想到,堂堂大明帝国的国库,居然只有三万两存银?

   前线十三万大军,每人只能分到两钱银子?

   若是拿去买粮食,够十三万大军吃几天的?

   眼下辽东战事,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将来。

   赢则一举北上,荡平建奴。

   输则大明边军精锐尽失,自太祖洪武皇帝制定的九边防御体系,将彻底土崩瓦解!

   朝廷安敢不重视?

   “江南无战事,百姓富足,粮草何时能到?”崇祯陡然问。

   户部尚书李待问道:“自辽东全面开战后,江南有诸多不法奸商大肆屯粮,如今粮价疯涨.......“

   说着,老头开始哽咽,泪流满面。

   连年打仗,最忙的当属搞后勤的户部,他们每天都在算账拨粮。

   李待问为朝廷筹划军粮,尽心尽力,心血枯竭,得了痿症,走路都吃力。

   他很想跑路,回家颐养天年,可连续辞职二十七次,皇帝始终没有批准。

   因为满朝做实事的官,实在不多了。

   而崇祯皇帝是个想做大事的人,为了寻找与自己匹配的能臣,这些年他不停的更换内阁大臣。

   十五年来,他更换了十六任首辅,五十名内阁大臣。

   很少有能让他挽留的大臣,李待问便是其中一个。

   崇祯朝的户部尚书是个危险职业,搞不好就得问责下狱。

   如上一任的程国祥,大清官一个,但朝廷打仗他拿不出银子,被问责致仕。

   又如上上任的侯恂,朝廷打完仗,崇祯来对账,觉得他花钱多了,靡饷误国,将他削职下狱,至今还关在大牢里。

   而现任的户部尚书李待问,一干就是五年!

   没有人知道这五年他是怎么过来的。

   “李爱卿,辽东战事危急,户部先拿出五十万两银子解决燃眉之急。”

   崇祯声音温和,像是与李尚书商量。

   他深知每个户部尚书都有哭穷的习惯。

   粮饷就像是女人的胸,挤一挤总会有的。

   李尚书老而弥坚,崇祯相信他的手法。

   “陛下!”

   李待问两眼一黑,一下就跪了,趴在地上,泪流满面道:“陛下啊,户部真没钱了!”

   老尚书压抑多年的情绪,终于绷不住了,嚎啕大叫:“朝廷两线作战,几十万兵马的开销,打了这么多年,户部是真扛不住了,老臣实在没辙了,大负陛下委任,罪该万死啊!”

   “老臣这就以死谢罪!”

   说着,他颤颤巍巍站起身来,就要往柱子上撞。

   “哎哎哎!李部堂这是做什么?”

   “快快拦下!”

   “何须如此啊?”

   几个内阁大臣一拥而上,将李待问拉住。

   首辅周延儒道:“你户部难,朝廷也难,陛下更难啊!”

   崇祯脸色铁青,看了眼李待问,又扫向几个阁臣,怒道:“眼下前线战事紧张,到处缺粮缺饷,你们身为朝廷重臣,就一点办法没有吗?”

   几位阁臣支支吾吾,无所适从。

   按照以往的套路,朝廷没钱加征税赋就得了。

   可如今天灾四起,百姓民不聊生,越征越容易引起民变,壮大叛军。

   李自成为何能振臂一呼,聚啸百万?

   正因朝廷加征赋税,下面层层盘剥,皇帝让一亩地加收一个铜板赋税,但到了下面,可能就是一两银子。

   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反他娘的!

   几位阁臣皆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都不敢再提加征赋税一事,个个没了办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