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项目的选择
【因为年底忙所以前几天发的几章都写的很急,一些错句和字都没检查,实在是对不住了。】
“瓜子、香烟、花生、茶叶蛋~~,同志,把脚让让~~。”
“没吃午饭的同志们注意了,卖盒饭了啊~~,我说你没听到嘛,让让~!”
“同志,多少钱一盒啊?”
“十元!”
“这么贵?”
“贵?我说让你买了吗!”
“查票了,查票了,同志们把车票都拿在手上,喂,说你呢!往厕所钻什么?”
“这是谁的鸡?把地面给我清理干净了!”
“谁把猪崽给带上车了?!!补票!!!”
八十年代的火车上很热闹。
旅客们带着来自各自环境的气息挤在一起,力图尽快适应这种憋闷的环境。
张清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饶有兴趣的看着眼前的一幕。
他还记得自己上辈子这个时候还很小,被父母直接塞到行李架上睡着,而几岁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完全不同。
八十年代初的生活气息在绿皮火车的车厢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各种地方的口音略显嘈杂,不过是两个邻座的人都在试图了解对方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才声音大了一些。
带着憨笑、回答大声,就是最好的回应,尽管是鸡同鸭讲,但两人依旧聊得热火朝天。
张清明对面的这对乘客,一个是老农,一个是出差的办事员,也不知他们在兴高采烈的聊些什么。
一个讲粤语,一个讲星沙土话,竟然毫无违和之感。
就连旁边站着的大娘怀里抱的奶娃娃也是听的无比认真。
听不听得懂无所谓,重要是这个气氛很感染人。
张清明本来这次出行是徐华宇帮忙安排的卧铺,可昨天夜里听说上海地震后,他也等不及那趟下午出发的火车,随便带了点东西就跳上了一辆过路鼎市的火车。
和唐欣雨的联系是在星沙转车时恢复的。
这个年月通讯的时效性太差,加上整个上海的人都在占线给外省的亲戚朋友报平安,唐欣雨在邮政局足足等了三个小时才等到打电话的机会。
可那时张清明已经上了火车。
张清明抵达星沙火车站,在徐华宇安排的地方休息时,才打通了上海老八厂锅炉分厂传达室的电话。
部分受影响的程控电话总算得到了恢复。
两人只是简单的聊了几句,张清明听得出唐欣雨那边似乎非常的忙。
得知唐欣雨没出事,张清明心态淡然了很多,也有闲心看起车厢里的人生百态来。
火车进入赣省境内,一路上大山翠峰处处,云雾雨露延绵,车厢里的乘客们纷纷耗干了谈性。
香烟雾气缭绕中,交杂着一些人的咳嗽声,却显得整个车间寂静了下来。
张清明也在闭目养神,思考着自己上海一行的重要目的。
关于上海的那个展会,上辈子参加过多次大型展会的张清明对其抱着极大的期待感。
出发前他在随身城市里做了不少功课。
张清明之前看好的是芯片业。
他也是在看过资料后才知道,在七十年代,华国的芯片业竟然是国际先进水平的那一档次。
他很难想象那个十年过后的华国,竟然有七十多个集成电路厂,八零研发出来的光刻机还是国际先进水平!
可惜的是改革开放市场开放后,全国上下都将精力用在了石化等大型工业领域。
这些大工业也成就了华国未来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后世的人都知道芯片业是一个需要巨大投资的行业。
可芯片业在国内的市场很小,在失去上级拨款自负盈亏后,这些厂家面对国外产品的竞争纷纷落败,最后甚至差点全军覆没。
八十年代初的国际芯片业风云突变,鹰酱的芯片双雄还在内斗,却没发现岛国的芯片业已经悄然崛起。
两国芯片业大战,导致全球芯片价格一降再降。
刚刚打开国门的华国芯片业,被一波廉价国际芯片直接骑脸输出,裤子都赔了个干净。
他们此时输的并不是最尖端的技术,而是输在成本、管理和产品定位上。
在1978年,国内生产的芯片里,达到国际良品标准的只有区区400块,这还是生产的最基础的8086芯片。
而这个芯片在1978年就已经落后了世界五年。
毫无竞争意识的华国芯片业没有察觉到危机,还本着生产出来的芯片能用就行的概念。
其实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上头也大力发展过芯片业。
但芯片定位的不准,却让华国成功的替鹰酱完成了行业迭代,鹰酱把国内三十三条被淘汰的芯片生产线卖给了华国,用新技术新产线击败了岛国芯片业。
华国痛定思痛,拉来岛国技术一起搞联合建设......,棒子的新一代芯片生产线投产,把落后一代的岛国技术摁在身下摩擦。
再后来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国内的芯片业简直是一言难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