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金光闪闪的夫妻
张功高和李二秀是第一次坐火车卧铺,而且还是以前看都不敢多看一眼的软卧。
众所周知,绿皮火车的软卧带着门,只有左右上下四个睡铺。
但在八十年代,每节火车的软卧车厢都有一个不对外营业的软卧区。
这几间软卧拿介绍信也买不到,管车厢的列车员只能是听通知安排特殊的客人入住。
而张清明是通过高援朝拿到的铺位,所以这个软卧间只坐了张功高两口子。
而离他们最近的客人也在六个房间门之外。
张功高和李二秀一开始还为好大儿的“又能耐”的朋友而惊叹。
两人关上门好好研究了一番这套软卧的内外装饰和设备。
要不是乘务员时不时的笑着来问询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需求,他们两口子怕是一刻也停不下自己好奇和惊讶的动作。
能坐上这几个特殊软卧包间的客人在列车长的小本子上都登记有大概的资料。
换做别的客人住进这几间软卧包间,乘务员一般是没有吩咐不会主动来打扰的,而且这种客人的资料都被严格保密。
可张功高夫妻的身份却有些特别。
列车长小本子上登记的是“海外投资华侨”。
不属于资料需要严格保密的范围。
为了让“海外华侨”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列车长先后去了三次餐车厢,吩咐厨师一定要做出让华侨客人满意的饭菜。
馊的、咸的那些糊弄玩意是一点都不能出现在华侨客人的面前。
也正是知道了张功高夫妻的“身份”,负责软卧车厢的乘务员才一个劲的往他们面前献殷勤。
服务好了这种客人,如果客人能在留言簿上写上几句好话,对于乘务员和列车组来说都是妥妥的“涉外资历”。
更何况有个乘务员还听人说,“老外”都有打赏给小费的习惯。
张功高夫妻受宠若惊。
他们哪里知道什么打赏小费的事,只是商量着在包间的意见簿上好好写几句表扬一下对方。
几个乘务员也不急,她们听说小费都是下车前才给。
直到火车过了郑州站。
张功高夫妻才觉得憋闷起来。
这年月坐火车不能聊天,也太憋屈了!
周围连个客人的影子都没有,他们两口子甚至有一种错觉。
——整个软卧车厢就他们两个客人。
其实这种情况一点也不奇怪。
八十年代火车车厢分票制度极为严格。
尤其是带有特殊软卧包间的软卧车厢,两头都有人24小时值班。
其他车厢的人、甚至包括列车组其他的成员都被禁止入内。
一般来说,就连普座客人进入餐车都会被问上好几遍。
想进入硬卧车厢,也必须有卧铺票和介绍信。
所以张功高夫妻正是处于一个封闭的“安全环境”里。
这年月火车会时常晚点。
火车在过了郑州之后在河南南部停了下来。
前方大雪封路,起码要等五个小时。
憋闷了一整天的张功高两口子没有让殷勤的乘务员把餐送到包间来,而是决定去餐车坐坐。
列车长急忙抢先一步赶去餐车厢,几个还在吃饭的出差业务员和食客都被三言两句打发了离开。
只剩下了两个介绍信比较硬的人还在这里进餐。
但就算这两个人也被安排到了餐车的一头同用一个桌子。
在他们隔壁坐着两个蓝衣服乘警,死死的盯着他们。
正在吃饭的王金成本来被人赶到这个角落吃饭就有些不爽,但看到两个乘警的架势,也明白大概率是有特别软卧的客人要来用餐。
而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改革开放初始,不少人在号召下解放了思想。
有人靠勤劳和智慧去致富,但也有人想起了走捷径。
所谓的捷径自然不是低级的抢和偷,那样风险大还来不了几个钱。
今年年初的时候,王金成还是个司机,他原本只是一次如往常的吹牛,却被追求功绩的领导听到了心里。
于是乎,他的这个牛皮在祖传江湖手艺的掩护下,披上了“科学”的时髦外衣,堂而皇之的出现了各大报纸的版面上。
王金成也脱离了原来的岗位,一心当起了他的“科学家”。
他的目的自然是想发财致富。
一开始他的目标是各级单位的“研发经费”和“科技奖金”,但随着风声越传越玄乎,他已经看不上那几百上千块的“小钱”。
王金成开始全国跑“投资”。
他也见过几个海外的商人,结果都对他的实验成果将信将疑。
因为王金成也编排不出将自己的技术“工业化”的规划来。
而且就是面对几十万的购买费用,王金成死活都不出让自己的“专利”。
他只接受项目入股。
至于什么时候项目能正式进入厂址建设环节,他总是推三阻四。
人家也不傻,对于后续合作就没了下文。
但外商“青睐”王金成技术的传闻不胫而走,让很多乡镇企业都信了他的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