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抗战之最强兵王

第1462章 小林托海错误判断

抗战之最强兵王 天马流星 2064 2024-11-21 14:13

  苏省徐城的日军部队目前是处于很不利的情况,17师团主力被牵制在徐城以南地区,这支部队由17步兵团少将团长林托海指挥,两个步兵联队五千人付出很大伤亡,他

   们驻守在原地,根本就不敢动弹。为了能够将这支部队接应出来,17师团中将师团长酒井康与各部取得联系,日军70师团、35师团、独立混成12旅团上万部队迅速对徐城展开攻击,17师团最后的预备队81

   联队和工兵联队拼凑出三千多兵力迅速出发。

   一门门火炮不断怒吼,一颗颗炮弹如同暴雨一样落在徐城四周,随着炮弹落下,巨大爆炸声响起。

   二月八日晚上十一点多,日军炮兵正式得到批准,他们开始将一颗颗特种弹运输到炮兵阵地上。

   日军炮兵部队随即开始对徐城发射毒气弹,烟雾弥漫整个徐城,新编第一旅部队急忙开始佩戴防毒面具。

   为了能够将17师团主力接应出来,日军炮兵部队这次下足了本钱。

   榴弹,纵火弹,毒气弹轮番使用,徐城被烟雾覆盖,到处都是燃烧的火焰。

   新编第一旅各部有所伤亡,但官兵们始终都在坚守阵地。

   到十一点四十分,新编第一旅旅长魏建平下达命令,他要求各团退守城内阵地固守,放弃部分外围阵地。

   各团得到魏建平的命令后,他们主动放弃一些阵地,将兵力全部收缩到城内。

   苏阳的指挥部同样是遭到了纵火弹袭击,整个指挥部燃烧起来,苏阳不得不将指挥部进行转移。

   鬼子对徐城攻击很凶猛,苏阳却是清楚他们这样做,显然是打算救援徐城以南的日军部队。

   是否对徐城以南日军部队实施围歼,苏阳和赵乐荣等人还没有商议出一个结果来。目前这股日军部队是采取防御态势,以骑兵第三师的能力,对他们展开强攻的话,部队肯定会有重大伤亡,这是苏阳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而一旦将手上预备队抽调离开后

   ,一旦有什么事情,苏阳无法应对。

   “司令,新编第一旅汇报,他们发现三千多日军部队开始朝着徐城以南推进。”

   一名参谋来到苏阳面前,他朝着苏阳敬礼,随即开始汇报道。

   赵乐荣迅速拿出红色铅笔,快速在地图上进行标注,而苏阳看着地图,脸上露出沉思表情。

   “司令,现在想要吃掉这股日军,恐怕不是简单的事情了,我们必须要迅速做出调整。”赵乐荣急忙道。苏阳指着地图上徐城以南的位置,随即道:“将特战团第一营、榴弹炮第一连加强给骑兵第三师部队,告诉王猛师长,不用以围歼他们为作战目标,在保存部队实力情况

   下,尽可能对他们实施杀伤。”

   通讯兵得到苏阳的命令后,迅速开始发电,直接与骑兵第三师取得联系。

   城内新编第一旅部队坚守阵地,抵抗日军各部的攻击,特战团第一营和榴弹炮第一连迅速开始前往到骑兵第三师这里,协助骑兵第三师部队作战。

   王猛师长得到四门105MM和一个特战营的援军,在这些援军赶到后,王猛立即做出调整部署。

   针对鬼子的情况,王猛指挥骑兵第七团,骑兵第八团对日军援军实施打击,其余部队则是留守。

   两个骑兵团迅速展开行动,骑兵部队直接朝着日军援军展开袭击。凌晨十二点半,骑兵第七团和骑兵第八团在徐城以南地区与日军81联队,工兵联队遭遇,双方展开作战,两个团的十六门82MM迫击炮,十六挺重机枪进行射击,各连的轻

   机枪和掷弹筒不断发射榴弹和子弹。

   日军部队正在推进,他们是被打了一个措不及防,不少鬼子当场死亡。

   战马开始奔腾起来,骑兵们端着步骑枪进行射击,一颗颗子弹朝着日军部队打了过来。

   密集子弹不断射击,日军队列不得不停止下来,他们迅速将各种武器架设起来,迅速进行反击。

   两个骑兵团的攻击依然在持续,到凌晨一点多,日军伤亡超过四百人,他们被迫停止下来,原地进行防御。

   81联队同样建立了简单的防御工事,轻重机枪,步兵炮掷弹筒等武器架设起来。

   看到日军有了强大反击火力后,骑兵团部队停止攻击,他们如若继续攻击,肯定会有重大伤亡出现。

   日军17师团三个步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全部出现在徐城以南地区,但这些部队没有会和到一起,他们在不同地点设置了阵地,防止骑兵部队的攻击。17步兵团的团长林托海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当知道援军部队遭到骑兵打击后,他立即判断出,围攻自己部队的骑兵部队,很有可能已经撤离,这附近应该只有股华夏

   国部队,所以他迅速指挥53联队,54联队突围出去。

   三千多鬼子快速离开阵地,他们直接朝着北边推进,想要与81联队等部队会和。随着这些鬼子离开阵地后,骑兵第三师师部直属炮兵迅速展开射击,野炮、机关炮、反坦克炮纷纷进行射击,各种炮弹迅速朝着日军部队打了过来,爆炸声响起,弹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