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重生之景泰大帝

第484章 漳州海商之变

重生之景泰大帝 二百二十斤 2009 2024-11-18 23:20

  次日,朱祁钰将这个事情和政务院首理王直一说,王直便立刻同意了下来。

   对于这方面的政治敏感度,王直还是极为合格的,朱祁钰刚把将礼部打造成朝廷喉舌的事情一说,王直便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事可以让礼部成为政务院手中的一柄利剑,在施政的时候会有极大的助力。

   当然,对于仪铭来执掌这个位置,王直也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

   朝廷喉舌,朱祁钰自然要掌握在手里,王直对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

   而且礼部现在是个什么德行,大家谁不知道,早就有人上疏朝廷,要求取缔礼部了,只是今年政务院的重心在开征商税上,王直不想在朝廷掀起太大的波澜,也就没有搭理那些人。

   但是如何处理礼部,王直也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现在看起来,自己的那点手段和皇帝是没办法相比的,差距太大了。

   按照他原来的想法,礼部并入鸿胪寺,将外事方面的事情全部交给礼部打理,鸿胪寺卿杨善立了这么多功劳,早就该晋升了,现在升到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不会有人有异议。

   但是,这么做远不如将礼部打造成朝廷喉舌来的巧啊!

   王直是政务院首理,掌握天下文政,他没意见,政务院也就没有意见了,政务院没有意见,文官自然不会有意见,当然,也不敢有意见。

   况且仪铭调出学部,这个位置让谁填补,朱祁钰就交给政务院来决定了,对于朱祁钰来说,学部只是六部中普通的一部,但是对于政务院来说,那可是个香饽饽,可以决定未来家族数十年呢!

   毕竟学部尚书是天下公认的大宗师,哪一年的进士不得尊称一句恩师,有这些进士在,自己家里人即便犯了什么错误,大家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的。

   不过朱祁钰也提前声明了,礼部掌握朝野舆论,只能对文政方面的事情点评,大都督府的事儿,礼部还是不能说三道四,至于宗室方面,更是不能点评。

   用朱祁钰的话来说就是,大明宗室藩王已经没什么权力了,上面还有都察院和大理寺盯着,文官们就还是先管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再说吧。

   什么时候朝廷岁入超过十亿,到时候在谈宗室藩王的事儿。

   不过去年大明的岁入不过两千多万,想要达到十亿,还不知道要几百年呢。

   礼部重新崛起是件大事,满朝官员的目光全都被吸引了过来,尤其是朝廷喉舌的这个定位,文官们立刻就认识到了其中的权力有多大。

   毕竟文官手里掌握的风评就是他们手里最大的杀器,对付所有人都极为有效,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不过风评这个东西,以前是掌握在全体文人手里的,文人说好,那就是好,文人说不好,那就是不好,即便是好事,在文人口中,也能说成不好的事情,这就是风评舆论的威力。

   但是现在,礼部这个朝廷喉舌的建立,毫无疑问会掌握至少一半的风评,以朝廷如今的权威来看,遇到什么问题让礼部出来解释一番,那么这个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极大降低。

   不客气的说,谁是礼部尚书,谁就有对风评的掌控权,他说是对的,那就是对的,不容任何人反驳。

   而仪铭从学部调任礼部,毫无疑问会是掌握朝野风评的那个人,再加上他是学部创始人的身份,未来二十年之内,仪铭必定会登上政务院首理的位置,这是所有人的共同想法。

   于是,许多人开始想方设法地调任礼部这个清水衙门,仪铭甚至因为人选太多没办法挑选而求助于王直。

   好在王老大人威信极高,又执掌吏部多年,三下五除二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将礼部重新充实起来,不过和之前不同的是,重建起来的礼部还是只有两个清吏司,只不过原本的祠祭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彻底剥离了出去,分给了太常寺和光禄寺,而礼部又重新设立了两个清吏司。

   第一个清吏司名曰文报清吏司,负责朝廷邸报、内参等刊物的撰写和刊印,基本上都是老家伙,官场上比较听话的那种,上了衙就是一杯茶坐一天。

   第二个清吏司名曰宣政清吏司,负责朝廷邸报的发行,需要出差,所以以年富力强身体好的官员为主,让这些人全国各地到处跑,宣传和解释朱祁钰的旨意和政务院的政令,当然,这都是有统一口径的,不得随意解释。

   文报清吏司还好,只是负责抄抄写写的活计,而宣政清吏司则是闹出了些乱子。

   毕竟大明在各省都是有布政使的,原本宣传和解释朝廷政令都是布政使的事情,现在礼部多出来个宣政清吏司,这在外人看来,毫无疑问是抢了各省布政使司的权力。

   好在朱祁钰提前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只用了一招便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九月初,礼部改制完成,人员齐备,朱祁钰立刻让宣政清吏司的官员分赴天下各地,宣传朝廷开征商税的好处,并且带着户部统计出来的数据作为证据,在各省宣布起了开征商税的好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