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诸将情绪高涨,毋丘俭做出了部署。
我军兵力不足,就算赶到濡须坞,也无法立刻完成进攻的任务,只能作为疑兵。不过天子体恤我们,绝不会让我们白跑一趟。等诸州兵力赶到后,主攻的任务必然是我们的。
诸将纷纷表示赞同。
天子的安排如此公平,我们还能有什么意见呢?
坚决服从指挥,请将军下令吧。
毋丘俭随即作出安排,由冠军将军文钦为前锋,率部赶往濡须坞。
为了壮大声势,毋丘俭调了一千骑兵给文钦。
骑兵的成本数倍于步卒,一直是稀缺兵种,即使是大魏有充足的战马资源,骑兵的比例一般也不会超过总兵力的十分之一。毋丘俭在北疆征战多年,积累了一些私人的骑兵部曲,加上征东将军麾下原有的骑兵,也不过两千五百骑左右。
给文钦配备一千骑兵,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让对手误以为文钦所部不是两三千人的前锋,而是超过万人的主力。
文钦心花怒放。
毋丘俭将近半的骑兵配给他,这是对他的莫大信任。
到底是天子心腹,又是北疆征战多年的名将,与诸葛诞那样的名士不同。
安排完诸将的任务,毋丘俭又亲自赶往中坚营、中垒营,与曹兴、夏侯绩交接。
曹兴、夏侯绩已经收到了诏书,虽然不敢违抗,心里多少有些不爽。见毋丘俭亲自来交接,态度又极为诚恳,这才舒服了些。
毋丘俭带来一份阵图,详细解说了自己的计划,供曹兴、夏侯绩参考,并提了一些意见。
之前的计划是三万人进攻东兴堤,兵力部署、阵形也都是以进攻为主。现在计划改变,毋丘俭率部赶往濡须坞,这里只剩下一万中军,进攻是不可能了,只能防守,以阻止诸葛恪撤退。
但他们也不能做得太明显,以免诸葛恪察觉。
最好的办法是维持阵势的不变,让诸葛恪不敢轻举妄动,尽可能拖延时间,暗中进行阵势调整。
曹兴、夏侯绩觉得有理,但他们又有一个疑惑。
诸葛恪在山上,居高临下,毋丘俭的部下撤离,是瞒不过他的眼睛的。
毋丘俭说,我会多布旗帜,将两万人冒充作五万人,依次撤离。诸葛恪看到这个局面,肯定会有所疑心,不敢立刻采取行动。
在平原野战,吴军没有优势,败多胜少。诸葛恪出战也占不到便宜,固守不动才是最好的选择。
等他反应过来,我已经走远了,你们也接管了阵地,完成了调整。
战机就是这么两三天的时间,只要能瞒住他两三天,就不会有事。
万一他主动出击,你们也不用担心。
坚守住阵地,你们就赢了,剩下的我来解决。
我有两万人,解决诸葛恪一万人还是有把握的。到时候你我夹后两击,诸葛恪必败。
曹兴、夏侯绩听完了毋丘俭的详细部署,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都是将门子弟,可是和毋丘俭这种征战多年的名将比起来,还是太嫩了。
天子将主攻濡须坞的任务交给他是对的。
对他们来说,能守住阵地,拦住诸葛恪,就是胜利。
而有了毋丘俭留给他们的阵地,以及这些建议,他们完成任务的难度大大降低。
换句话说,这也是天子给他们的实践机会。
两人心服口服,顺利与毋丘俭交接。
当天中午,文钦开始行动,率部赶往濡须坞。
——
诸葛恪站在濡须山上,看着山下魏军大营的变动,冷笑不语。
毋丘俭的总兵力是有数的,大概就是两万人上下,现在一批批地开拔,兵力远远超过了两万,明显有诈。
无非是想让自己以为他们撤了,兵力不足,然后主动下山,发起进攻。
我才没那么傻呢。
我就不下山,等着你们来进攻。
据险而过不好吗,为什么要放弃地利,主动与你们野战?
诸葛恪很淡定,直到三天后,发现那些撤退的魏军没有再撤回来,毋丘俭的阵地上也换上了中垒营的战旗,这才意识到不对劲。
紧接着,斥候来报,魏军阵地有重大调整。
原本用来攻击东兴堤的投石机等重武器都搬到了濡须水边,濡须水里还沉了好几艘船,栽了大量的树桩,大型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诸葛恪这时才反应过来,魏军放弃了进攻东兴堤的计划,改为阻止他离开了。
这是担心东兴堤易守难攻,不想付出重大伤亡强攻,改为长期困守吗?
诸葛恪疑惑不定,不敢贸然行动,只得派出大量斥候,冒着被魏军剿杀的风险,出城打探消息。
在付出近百名斥候的牺牲后,他终于收到了消息。
毋丘俭已经赶到了濡须坞,正在做攻城前的准备,一如他当初在东兴堤做的准备一样。他的兵力很多,大营延绵数里,看起来至少有四五万人。
看样子,应该是兖豫青徐四州的兵力赶到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孙权已经撤离了濡须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