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把神棍老爹卷成首辅

第149章 秀才的带头大哥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在潇爽楼吃着当季的鲜果,看巧云变幻,是格外的惬意。

   初秋的风徐徐吹过,云朵飘移,仿佛山石移动。

   晏家几人坐在一起,商议着乡试的行程。

   “汪德铭定了船,我们分摊船费一起出发。到了南京,再各自找住的。”晏珣说。

   到了那里,有的投亲,有的住客舍,也有流连青楼画舫的,各凭本事。

   晏鹤年吃着香瓜,悠然道:“到时候找一家离贡院近的客舍,考试没那么累。若是遇到杨仲泽,带上他一起。”

   杨仲泽从高邮出发,不是一艘船。

   赶考已是寻常事,反而是家事令人牵挂。

   晏鹤年对王徽说:“事情已经安排下去,我们一走就发动。到时候汪家反应过来,你小心应付。”

   王徽微笑:“他们有什么证据是我干的?我才不怕他们。”

   大家都是投鼠忌器,暗地里怎么样刀光剑影,逢年过节还得走一份礼呢!

   晏鹤年依依不舍:“我不在家,你不要饿瘦了。南京你去过很多回,这次就不带着你。将来去京师赶考,我们一块儿去。”

   晏珣低头吃瓜,假装自己不存在……其实阿娘瘦一些未尝不是好事啊!

   王徽目光灼灼:“进京赶考哪有带着妻子的?”

   “谁规定不能带?一家人就要尽可能在一起。人啊,最怕等待,有时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晏鹤年感慨。

   他已经不年轻了,不想妻子留守空闺,在一夜夜的寂寞等待中虚度光阴。

   晏珣听着暗暗点头,爹这情话说得有水平。

   吃瓜吃瓜,咔嚓咔嚓~~

   临行收拾行李,给汪德渊的特殊礼物,晏珣就装了一个小匣子。

   路上吃的东西,除了炒米、咸鸭蛋、虾松,又多了徽州馃。

   一家人聚在后院,和面、包菜馅,做成厚薄均匀的面饼。

   再放在铁锅中,馃上压一块块圆形的青石,木炭文火慢慢烘烤……

   “以前我哥哥离家出海,都要带上徽州馃,说是能保一帆风顺。家里还要留一份‘记家馃’。远行的游子,家里的亲人,两处风情,一种味道,万重山水。”

   听着王徽慢悠悠的介绍,少年们觉得锅里的徽州馃一定特别好吃。

   这日清晨,晏家父子带着常欢、阿豹挑着行李、背着包袱,挥别家人,到码头与朋友们汇合。

   以前晏家父子赶考,都是交代邻居照应门户。

   现在家里有人等待,心情又不一样。

   “爹,你要考个好成绩!阿娘在家中等好消息呢!”晏珣鼓励。

   晏鹤年:“……你考得好,她同样高兴。”

   小珣真是时刻不忘鼓励老爹,但父子俩何分彼此?

   小珣中状元当大官,爹做老太爷,一样样的嘛~~

   码头上已经来了好些朋友,都带着书童,有的还有长辈陪考,说笑声此起彼伏。

   “我娘大明寺求了一支上上签,说我此次乡试必中。”有人得意地说。

   另一人说:“我去了城隍庙。你们不知道吗?城隍庙可灵了,放贷的吕大有那种凶人,都给城隍爷捐了一笔香油钱。”

   “可是,城隍爷不管科举啊?”

   “你怎么知道他不管?就算他不管,神仙都是邻居朋友,打个招呼有多难?”

   一群人煞有介事地讨论,还真有些道理。

   过了一会儿,汪徳铭也到了,朋友们互相帮忙搬行李上船,扬帆起航。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扬州的秀才,今日去南京乡试,将来有一部分会去京师,再去天涯海角为官……

   能够走出去看世界,是他们的幸运。

   许多乡野小民,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日复一日地过着平淡的日子。

   就像晏老四,明明也生活在运河边,却不知道扬州到南京有多远。

   秀才们无心在船舱里温书,三三两两走到甲板上,议论着江上的景色,兴致好还能吟两句诗。

   晏鹤年指着一处地方说:“那里是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眼前的瓜洲,想必远胜古人。“

   明代的瓜洲是南北漕运的南端起点,汇聚了南北财气,比宋代更热闹。

   瓜形的沙洲四面临水,上面有漕运衙门和千户所。

   外围则是无数的河库、码头和工坊,伺候各地来的船。

   漕河与长江相连的江面上,大大小小数十条船桅帆林立,望去像蚁群行军,密密麻麻,却有自己的秩序。

   “真壮观啊!”晏珣赞叹,想要吟两句应景的诗,可惜已被爹用了。

   不过不要紧,他有别的技能。

   “来日有空,我画一副瓜洲日出图,宣扬我们扬州美景。”晏珣摇了摇手中的折扇。

   朋友们凑过来笑道:“你一定是画瓜洲秘戏图吧!”

   一场官司后,所有人都知道晏珣的马甲“兰陵喵喵声”,打趣起来毫无顾忌。

   晏珣神色不变,只要他不尴尬,其他人笑几句就不会再说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