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皇帝与太子
正如方孝孺所言,太子很快就遇见了好几个兄弟。
几年过去了。留在南京的几个王爷,也长大了一些。他们也对他们的未来忧心忡忡。毕竟,他们对海外还是很担心的。虽然而今已经有好几个王爷封到外面了。而且南洋的开拓,也让海外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传入大明。
大明百姓对海外的恐惧,渐渐消散。但是海外真不是什么好地方。没有经过开发的地方,沼泽,湿地,泛滥的河流,炎热的天气。周王写回来的书信,更是写满了治水的种种。
周王没有想到,热带的降雨与中原完全不一样,很多办法都不能适用,吃了好大的苦头。
而高丽却不一样,虽然偏北了一些。但是听说高丽那边的天气,与北方差不多。更不要说高丽有人丁,有城池,有官员,甚至还能种稻谷。他们过去,什么事情都不用做。
就有一个现成的国家。
自然个个想要这个现成的便宜。
不过,太子又能说什么。不过答应在朱元璋面前提上两句而已。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能承诺。更加是承诺不了。
所以,等太子来到乾清宫的时候。已经有一点玩了。
朱元璋见太子过来。说道:“怎么?你的弟弟们去找你了?”
太子说道;“父皇英明,这一件事情,儿臣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不如请父皇定下人选。也好息了他们的心思,也不要让兄弟之间搞生分了。”
朱元璋说道:“不错。”朱元璋思忖片刻,说道;“那就鲁王吧。”
太子并没有多想,也就这样定下来了。
其实朱元璋选鲁王是有深意的。
朱元璋知道鲁王在历史上的德行之后,这几年对鲁王加强教育,管教很严苛,而今看来,似乎改过来了。不过,朱元璋也知道,以鲁王的能力,很多事情都是玩不转,寻常人而已。
海外开拓,别的皇子,或许能够依靠一二能臣开国。但是鲁王,能将这自己的事情搞明白,已经是不错了。
送鲁王去海外,就是送他去死。
至于鲁王真的改了没有?朱元璋还在观察。
如果鲁王真的改了。将来分割高丽,就将平壤,汉城一带也纳入大明管理。让鲁王在朝-鲜半岛南端寻一大城当封国,也足够了。更不会威胁到朝廷。并与大明与日本隔开。
当然了,还有另外的原因,鲁王而今才十五六岁,年纪有一些小。正符合何夕的想法。可以多留几年,等两三年之后,再就藩不迟。
正符合何夕的计划。
只是这些事情,朱元璋没有对太子说。
一方面,朱元璋对太子说不清楚。当年隐瞒,仅仅是为了保密。但是这几年下来,当年的秘密,似乎真变成了秘密。无他,现在告诉别人。何夕是从未来来的人。谁相信?
估计太子也不会相信。
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口。
另外从治国思想上来说,朱元璋稍稍试探一下,就知道,太子是宋濂的学生。在学问上也以儒家为主。太子固然不是腐儒。但是太子也觉得以儒家学术为主治理国家,是天经地义之道。
觉得何夕固然是能臣,但是何夕的办法,是权变之术。只能用于一时,甚至只有何夕自己知道怎么用。不如儒家之大经大法,能放之四海,传之竹帛。
当然了,也因为太子这个态度, 何夕儒道南传,进入南洋的计划,太子是最大的支持者,无数儒生已经遍布南洋各国。只是这些儒生,真是愿意传大道于天下,还是假愿意,已经不重要了。
儒家思想冲到了世界最中央的舞台,与基督教,印-度教,回回教,已经各种其他思想,同台竞技,短兵相接。
何夕并不知道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
但是想来,定然是未来世界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的太子,让朱元璋有些为难了。
朱元璋从来不觉得燕王是自己合格的继承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废太子的想法。只是朱元璋酝酿了近六年了。准备了六年,他从洪武十四年见到何夕之后,开始想大明该怎么改变。
然后研究后世的历史,确定方向。
这几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何夕更是做下很多大事。看似朝廷一直平稳地运转。但是实际上,很多事情都在暗中推进。
在这个阶段,他与太子之间的分歧。还暴露不出来。但是朱元璋很快就要进行到下一个阶段了。
因为马上就是洪武二十年了。
朱元璋知道历史上他是洪武三十一年驾崩。七十一岁,其实也算够本了。朱元璋固然加强养生之道。但除却刚刚开始几个月,担心过。而今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甚至很多计划都是以自己驾崩为终点做出来的。
他已经等不了。一场轰轰烈烈大变革,就要从地下冲到地面之上。
也是他最后十年要做的事情。
但是对于太子,对于未来的继承人。朱元璋真的犹豫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