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登基
对于这些部门,何夕都没有下重手。毕竟,事情一步步的来,何夕能理顺内阁,将来在顺势将这些权力机构推进改革,毕竟北京的资源是有限的。这里说的主要是人力资源。
何夕扩充的部门,有十几个之多,每一个部分,少的有数百人,多的有上千人。工作量与大明之前的部分完全不可能同日而语。
大量的文件与数据要处理。否则的话,根本不可能维持住而今北京与辽东经济发展的趋势。
毕竟何夕的很多判断,都是建立在大量资料汇总之上的。
没有这么多人做的基础工作,何夕再精妙的政策也执行不下去。如此一来,何夕培养出来的数千学生,根本不够用。
只能一样一样的来。
就这样,洪武二十八年终于走完了。迎来南京建文元年。北京隆武元年。
隆武这个年号是朱雄英自己选的。
朱雄英选这个的原因,是一来让自己记住大明原来的路线是走不通的。南明隆武帝也是南京诸位皇帝之中,最有能力的一个人了。但是他的下场,更是令人惋惜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与南京做对比。南京要文,朱雄英就要武,而且这个武,既有兴武事一统天下的决心,同时也有对朱元璋的政策的追随。
也是宣告自己的正统的一种模式。
何夕对此不置可否。
朱雄英更是大婚与登基一并进行。毕竟皇嗣也是稳定人心的重要因素,朱雄英之前不成亲,大抵是因为接受了现代医学说法,成年人太早生孩子不好。而大明又是嫡长子继承。最后推一推。
但是而今却是没有办法了。
登基仪式盛大之极,中间还有阅兵式。
数万骑兵在长安大街上列队而过,倒也显得威武雄壮。但是何夕对此并不是太在意的。毕竟仪式仅仅是仪式,对下面人或许重要,有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对于何夕来说,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只是有一件事情,让何夕挂念在心,不是别的。
何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朱雄英的登基大典,居然有人来朝贺,不是一个人。有日本湘王,漠北燕王,南洋总督府陆家,还有在逃亡之中的靖江王余孽。
虽然登基大典的时候,何夕仅仅进行了礼仪性的接待,但是这一件事情,让何夕意识到,他或许有一件是忽略了。上兵伐交,外交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战略手段。
虽然说,海外藩王对中原局势影响力很小。但并不是没有的。
只是看如何去利用了。
登基大典结束之后。何夕立即去见解缙。
解缙作为大学士负责管理礼部,礼部的责任之一,就是管理藩王。因为藩王在宗法制度之中。将来或许会有外交部,如果将来整个天下都是大明的藩王的话,那么礼部估计是不会改为外交部的。
所以这些人过来,自然是解缙负责。
何夕问道:“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摸底了没有。”
解缙说道:“探了探底,燕王那边是因为去年战事,粮食消耗巨大,但是俘获了很多牛羊战马,希望能加大交易数量,不过不要钱,要粮食。”
何夕皱眉,虽然北京作为北方粮仓所在,有很多粮食,但是征战半年下来,北京粮食整体上是入不敷出的。基本有辽东何北的粮食补充,也是杯水车薪,不过,作为北京的重要战略盟友。何夕是不能不安抚漠北的。
否则燕王一旦投向南京,北京的局面就不好办了。
甚至何夕怀疑,燕王的粮食缺乏到底是真是假。这甚至是燕王对北京的一种安抚,让北京知道,他其实有弱点的。好建立起双方的互信。
何夕说道:“这一件事情,你与杨士奇碰个头,好好商议一下,然后将燕王的要求打个折,限定每月的限额。让他们来运。”
要给,但也不能都给。
双方的粮食贸易要一直维持得住,也算是双方一种合作态度。
解缙说道:“下官明白。”他微微一顿说道:“南洋总督府陆家是因为,经济困难,希望得到我们的货物,只是,而今,福建一带查船,查得厉害,他们不得已才北上的。”
何夕对于南洋的贸易从来是重视的,无他,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市场,就是南洋。或者通过南洋转到西洋的贸易。这是能吃下北京很多产能的。能给北京带来很多真金白银。
何夕说道:“他们不能绕道东大洋,北上琉球吗?”
解缙说道:“这个办法,他们倒是没有提过。”
绕道东大洋,也就是绕过台湾岛,从台湾岛一东北上,这里的风浪与台湾海峡里的风浪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船只有很高的要求。
何夕说道:“你找人商议一下,不行就去找方家,看看他们有没有办法,总之,尽可能打通海上运输线。”
解缙说道:“大人,以下官之见,他们的想法,可不仅仅是绕道就可以的。”
何夕不怀疑解缙的智慧,心中一动,说道:“你有什么想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