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朕不希望
如果只关注大明内部,会觉得西方国家的故事如天方夜谭。
但世界是一个整体,西方的发展和变动,同样会影响到华夏。
尤其是,大明有远洋扩张之心,必然会跟这些国家产生冲突。
朱翊钧忽略掉朱翊镠走调的小曲,思考英格兰的争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绝不是因为八卦。
虽然说,这个英格兰的王室很离奇,伊丽莎白女王之前,是姐姐玛丽女王,人称“血腥玛丽”,再之前是在位十三天(也有说九天),年仅十七岁就被砍头的简·格雷……
“在英格兰,当王后的风险高,当女王的风险也高啊!”朱翊镠老气横秋地叹气,总结:“她们不会投胎。”
要说投胎,还得是我们大明潞王!
朱翊钧听完来龙去脉,沉吟道:“听起来,英格兰的离谱动乱,跟什么新教和天主教的纷争有关。其核心,就是新教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珣珣说要在西方国家挑起动乱,让极端教派无暇顾及大明和倭国。
现在看来,想要挑起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并不会太难。
朱翊镠笑眯眯地说:“哥哥会让我去出使的对不对?我去看热闹,回来给你讲故事。”
皇兄只去过倭国,他要去更远的地方。
朱翊钧淡淡笑道:“你在宗室科举中考头名,我就让你去。”
“我也要考?”朱翊镠震惊。
现在是重启宗室科举,但对此重视的都是俸禄低的底层宗室,以此多一条出路。
朱翊镠想自己是堂堂亲王,就藩的时候,想必父皇不会亏待他,何必跟底层宗室竞争?
“你也要考。”朱翊钧严肃地说,“你要做晏家的学生,就不能丢晏家的脸。”
朱翊镠:……哥哥这语气,好像他是晏家人似的。
“考就考!到时候我是皇子中的状元、状元中的皇子,哥哥可不要嫉妒。”朱翊镠昂首挺胸。
他就算对自己没信心,也要对晏家有信心。
众所周知,晏文瑄有特殊科举备考技巧。
朱翊钧笑着意味深长,头悬梁锥刺股,你值得拥有。
……
待百官送完贺表,又经过一场隆重的朝会之后,献俘大典的余波渐渐平息。
京城中的百姓议论起另一件新鲜事。
《明报》开始连载一个故事:
台州有个姓方的大少爷,祖上阔过的。方少爷不务正业欠下一屁股债,跑路到一艘海船上。谁知这艘海船在海上偏移方向,一路到了一个新大陆,这里遍地是金子,方少爷满载着金子回国。
之后,方少爷浪子过头,成立一支船队,在宁波市舶司挂上名,领了船引出海,再次前往金山……
故事编得有人物有地点,又是官方报纸刊载,许多人都信了。
茶楼里,有人煞有介事地说:“台州方家?若我没有猜错,这位方公子,应该就是方国珍之后。”
方国珍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元朝末年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
而方国珍还是一个大海盗,在海上聚集数千人,抢劫过往船只,阻塞海路。
最关键的是,方国珍在朱元璋和元朝廷之间反复横跳,最后还在朱元璋手下活到寿终正寝。
与其说是一个奇迹,不如说朱元璋当时还要用他背后的海上势力,不能杀他。
但在大明皇权稳固之后,方国珍的家族还是渐渐沉寂。
其他人恍然大悟,难怪方少爷的家世听着耳熟!方家后人出海淘金很合理!
“我也想去淘金啊?这个遍布金子的大陆到底在哪里?”有人做起白日梦。
“皇上派太子去主持威远号下海仪式,就是想远洋,运回源源不断的金子。虽然已有了倭国的金山银山,但谁也不会嫌金子多啊!”
众人都说,有这种好事当然不能错过。
金子太多购买力下降?
那就去跟其他国家的人交易,总好过被西洋人抢占了,来换我们的东西。
之前还有一些人反对下西洋,提出一大堆理由,还说此事不吉:君不见,英宗皇帝重启下西洋计划,结果如何?
这种威胁,在对金子的狂热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
隆庆皇帝单独召见晏珣时,面前也摆着一份报纸。
“用报纸的方式引导舆论,总比读书人凑在一起妄议朝政、乱说话要好。不加以引导,读书人就时时可议、事事可议,难以控制。”
皇帝笑着说:“现在他们以为自己在议论朝政,却不知道自己议论的,正是朝廷希望他们说的。”
张居正想禁止书院,是为了统一思想。
可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读书人的嘴是封不住的。
到时候只会起到反作用,导致朝廷的公信力下降。
“皇上英明,臣只想到办报纸,让这些名士有活干,省得他们无事生非,并没有想那么多。”晏珣恭维。
皇帝说:“你夸朕英明,也是在夸自己啊,这是你提出来的建议。几次利用报纸引导舆论之后,连太岳都夸这是一个好方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